西吉县位于自治区南部,全县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总人口4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9万人,回族27.1万人,是自治区第一人口大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县。光、热、水资源总量较为适中,适宜发展农业生产,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较为贫乏。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区、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抓好马铃薯、草畜、劳务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计划生育等重点工作,艰苦创业,致力脱贫,经过多年的发展变迁,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底,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6.1亿元,第二产业3.7亿元,第三产业8.7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79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8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90元。多项工作得到国家和有关部委及区、市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增产先进单位、双拥模范县、劳务输出示范县、东西扶贫协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招商引资先进县、扶贫开发先进单位、劳务输出先进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交通工作先进县、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单位、全国粮食增产先进单位等多项目荣誉。
特色优势产业富农惠农 近年来,西吉县全面落实中央支农惠农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大力发展马铃薯、草畜、劳务等特色优势产业和设施农业,着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2.3亿元,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9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0.31万吨。在马铃薯产业上,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升效益”的思路,积极推广高产技术,全县马铃薯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优质脱毒原原种生产能力达2000万粒,优良品种普及率达90%以上,淀粉加工企业发展到151家,“三粉”加工户发展到1920家,年加工转化鲜薯80万吨、精粗淀粉12万吨,总贮藏能力达60万吨以上,窖藏马铃薯反季节销售使农民每年新增收入1亿元以上。“西吉脱毒种薯”、“银鸥”淀粉享誉国内外,马铃薯产业撑起农民增收的大旗。在草畜产业上,全面实施百村肉牛养殖工程、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科技养殖示范工程。在劳务产业上,强力实施“大劳务、大输出、大产业”战略,狠抓了基地建设、技能培训、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建设和春季沿海、夏季邻省、秋季进疆万人劳务输出大行动,年输出劳务12万多人,创收5亿多元,劳务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 在发展设施农业上,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强力推动,重点抓了日光温室建设、移动拱棚生产和覆膜种植,2008年底累计建成日光温棚2303亩,拱棚2.3万亩,完成秋覆膜15万亩,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按照“强龙头、抓民营、建园区、创品牌”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创新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发展到175家,从业人员达到1.4万人。扶持发展了一批以马铃薯、草畜加工为主的非公有制企业。2008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7.64亿元。立足“红色旅游牌”、“丹霞震湖牌”、“回乡文化牌”,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火石寨景区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AAA级景区。建设了一批商贸、建材、蔬菜批发等专业市场,城乡消费市场日趋活跃,从事流通、交通运输、商贸服务业实体达到6630家。第三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前一年实现了“两基”目标;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推进,参合率达到85.2%,2009年达到90.2%,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900人,1500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万人,特困户和低保户达到应保尽保,7485户农村贫困户的危房危窑得到翻修改造,4000多人享受了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西吉县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事业繁荣的良好局面是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壮丽史诗,也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充分展示,更是西吉48万回汉人民用心血和汗水筑起的一座丰碑。 回顾过去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必胜信心和力量。西吉县多年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已载入史册,未来的辉煌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劳动。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改革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全县各族人民的团结拼搏、艰苦奋斗,西吉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