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大学生养鸡
80后大学生,从大都市回到农村养鸡,受到无数人的质疑,两年下来,他征服了世俗的眼光,不仅有了自己的商标,更申请了有机产品认证。在他的心中,还有一个绿色的理想。 北京白领要当鸡倌 对于莱州市柞村镇北寺口村的乡亲们来说,出生于1983年的姜晓明是村里的“状元”,是许多家长用来教育孩子的榜样。2003年高中毕业,姜晓明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学习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后,又留在北京工作。在他之前和之后,村里能考到北京并留下工作的学生娃没几个。一时间,人人艳羡,提起老姜家这个儿子,都是一片赞叹。 对于姜晓明来说,北京的工作并非十分顺心和满意。高层楼的写字间,封闭隔绝着外面的空气,365天都是25度的恒温,让人感觉一年四季都没有变化。2007年毕业后,顶着名校生的名号,姜晓明很顺利地在中关村一家电脑公司落脚,干的是财务方面的工作。每天面对的是电脑和数据,拿着4200元的月薪。 对于这份很多人向往的稳定而舒适的工作,姜晓明却感觉挺无聊的。在北京,一个月光是租房子就要2500元,打工仔要过上自己满意的生活,还不知道要几年。毕业没多久,当初学校里很要好的同学便开始创业了,这给了姜晓明很大的刺激:“怎么说,人吧,总要有点激情,像我现在年轻吧,应该再闯一闯,自己干一番自己的事业,我认为,自己的青春应该自己做主,所以我就选择了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没人相信,这个带着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的26岁莱州小伙子就真的不留在北京当白领了。他辞去了工作,回到家乡的山沟里养起芦花鸡。 不理解的声音此起彼伏,“这孩子瞎了。”“好好的工作不做,怎么回家养鸡呢。”“学物流的回农村养鸡,不务正业。”“考大学就是为了考出去,在外面有一份比较好的工作,他竟然回来养鸡。” 其实,从北京回来前,姜晓明光想着要回乡创业,具体干点什么他还没有想好。那时候,父亲的养鸡场刚起步,鸡苗是从央视《致富经》里看到的芦花鸡。姜晓明的眼睛亮了:“大城市的人,最讲究的是‘绿色食品’,这种价格高、品质好的鸡肉和鸡蛋,销路肯定会越来越好。”父亲同样看好了芦花鸡的市场前景,给了儿子最大的支持。对于乡亲们的不解,姜晓明没放在心上:“爱说就说去呗。” 最好的鸡蛋臭在了家里 姜晓明的决心很大。回到村里,他天天靠在山上,跟农民学养鸡技术。直到完全了解了芦花鸡的习性、作息规律等。上过大学,在大城市呆过又有些见识的姜晓明认为,要想养好鸡,管理必须规范,分工也要明确,因此,就把饲养员、技术员、防疫员、会计等分的清清楚楚,让大家各司其职。一开始,他想得很单纯。这么好的东西,只要养出来,肯定就会有人买。实际上,开始的过程并不美好,姜晓明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痛苦。 2008年5月,姜晓明正式接手养鸡场。看着稀稀拉拉的5000只鸡,他觉得太少了。唯有扩大规模,才有资格去闯市场。不然,别人要货自己供不上,市场就会被其他人抢走。他盲目地扩大了规模,加了1万多只鸡。养鸡场的产蛋量上下子上去好多。芦花鸡产蛋率低,不像普通鸡一天一个鸡蛋,但将近2万只鸡,一天也存下来5000多只蛋。让姜晓明没想到的是,市场并没有在等着他。5000多只蛋,每天只能卖出1000多只,还是父亲原先打下的市场。 姜晓明开始挺硬气,剩下的蛋,死活不肯低价卖。12块钱一斤,一分不少。但结果是,最好的鸡蛋就那么生生臭在了箱子里。姜晓明因此学会了第一次低头,卖不出去的鸡蛋,搁到快过保质期的时候,就贱价卖掉,比普通蛋还便宜些。 姜晓明这才明白,市场是跑出来的,不是坐在家里等来的。他开始背着样品四处跑市场。烟台、临沂、潍坊、北京,见到酒店、专卖店、超市、饭店,他就进,人家不相信,他就当场敲碎一个给人家看。手里的材料全是他细心准备的,图文并茂,一个名牌大学生的底子,这个时候开始用上了。他把散卖的鸡蛋装进了包装盒、并配上宣传页、展板,增加了鸡蛋的附加值,他还到处跑市场联系销路,靠着这股子不怕吃苦的劲儿,姜晓明的纯天然鸡蛋,开始有更多的人接受了。
上一篇
叶进祥:养殖“洋”鱼把钱赚
下一篇
打工仔变成蛋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