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找上门好几次,杨士云终于说出了原因,原来这几年冬季种植紫苏在苏家屯只有杨士云一家,市场上供不应求,徐光一上来就种了四五百亩,怕学会以后,自己这就没法卖了。
杨士云:“我就是不乐意让他弄,我真的不乐意让他弄。因为什么呢,种,这个市场冲击了我,我也不乐意他种。”
徐光找到杨士云,表示愿意把基地纯利润的5%分给他作为股份,前提是让他来基地当技术员。
徐光:“我说你不行你就当咱们的技术员,给咱们,咱们以股份制,我给你股份,你帮咱们管理技术。”
杨士云考虑再三,觉得占有股份不仅挣得多,比自己种还要更轻松,于是答应了徐光的要求。
杨士云告诉徐光,种紫苏冬天因为光照少,所以导致开花,只要在大棚里安上日光灯,增加光照,把温度控制好就能避免,问题解决后,徐光一个棚的产量达到3000斤。
2006年12月,徐光的第一批紫苏上市,徐光于是去到沈阳紫苏销量最大的,西塔农贸综合市场找买家。
沈阳的西塔街是东三省有名的朝鲜族聚集区域, 在西塔农贸市场里夏天5元钱一斤的紫苏,到了冬天,价格翻了几倍。
记者:“你们这个紫苏最贵的话能卖多少钱?”
白花淑:“能卖,一般都是35元,40元那样,冬天,一天都不够卖,反正北京那样的,让我发货什么的,一般都不够卖。
因为西塔农贸市场是朝鲜族食品的集散地,徐光找到商户李江,李江的紫苏要发货到外地,需要量大,每天都要几百斤的紫苏叶。
李江:“它冬季的需求量应该是更大了,因为那种东西那时候是特别少的,没有,全国各地好像就我们沈阳的有,然后就是韩餐料理店呀,想吃这个新鲜的东西,它就得上我们这儿来买,就我们这儿有,但是还没有产量。”
徐光虽然每天供应李江一百斤紫苏,但是远达不到李江的需要量,别的摊位也开始向徐光要货,激发了徐光扩种紫苏的信心。
当时徐光沈阳的生意,随着房价的升高,越来越难做,而种紫苏目前的前景很好,又没有相应税收。
两个月后,徐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
徐光:“17套房子全卖了,还有四个门市房,所以当时我为什么着急呢,因为我建起来之后呀,因为这个市场呀,咱们能站住。”
2007年初,徐光筹集了1000多万元,租了村里的地,在村头建了170个大棚种植紫苏,到2007年中旬后,每天都能达到6000斤左右的供应量。通过西塔农贸市场,徐光也把紫苏卖到了其它朝鲜族人比较多的城市。
记者:“这个紫苏是发到哪儿去的?”
徐光:“发到青岛、威海还有本地市场。”
徐光平均每天的利润在两万元左右。
2007年5月的一天,徐光到西塔送货,在卸货时,无意中听到隔壁的商贩,议论紫苏的价格,这一听让徐光吃惊不小。
徐光:“他不认识我,批发商他不认识我,他顺嘴告诉我,他说这个地方有一个基地,专门给咱们送,然后咱们再卖给韩国人,咱们就挣一个差价,他就把这个事就跟我说了。”
紫苏能买到35到40元一斤,而商贩转卖给韩国客商一斤紫苏却卖到80元,徐光本以为自己赚了一大笔钱,没想到获利最大的却是经销商,如果自己能跟韩国客商直接交易不是赚更多?
徐光:“那时候我就有什么想法呢,就是咱们要是直接找到韩国人和这个外商直接谈的话,咱们的利润将更大。”
徐光一直向朋友打听韩国客商的信息,终于有一天,在与朋友吃饭的时候,一个朋友告诉他,认识韩国的客户,徐光得知后,让朋友帮忙联系。
通过朋友的引见,徐光见到了韩国客商金日东。
金日东:“肉质还厚,完了毛还长,在这样的产品,6厘米到8厘米之间,在苏子叶当中这个是上等品,又嫩完了又好吃。”
记者:“再大了也不好”
金日东:“再大了就老了,这个杆就变硬了,而小呢,还包什么还包不了,所以也是要求挺高的。”
金日东在中国待过六年的时间,说得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在韩国紫苏的需要量大,本地根本不够,大量紫苏需要靠进口,金日东专门收购中国紫苏到韩国。
金日东:“韩国人吃这个苏子叶,就跟中国人吃蔬菜一样,每顿菜,每顿饭都得有。”
徐光了解到,金日东都是从中国的一家贸易公司收购紫苏,为了保密,那家公司一直不透露基地所在的位置,金日东也想在中国找到种植基地,两人很快达成了供应鲜紫苏的协议。
上一篇
海洋专家助力海参科学养殖发展见闻
下一篇
澧县加大高效养殖推进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