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麻羊”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观察
“每年,我养的20多只母羊能给我带来两三万的收入,比养猪、养牛找钱得多。”这是日前习水县东皇镇一个普通养羊农户对笔者说的话。近年来,通过生态圈养、推广良种等科学方法,习水县种草养羊业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自养自食”到商品化生产习水县养羊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有林业用地210万亩,退耕还林地16.6万亩,草山草坡132.9万亩,山多草多,特别适合发展草食畜牧业。当地农民一直就有养羊的习惯,但以前多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随着人们对羊肉需求越来越大,市场需求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使习水山羊产业得到空前发展。据习水县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共有300余家大中小型销售羊肉的餐馆,再加上市场上个人购买食用,全县全年商品肉羊需求量在14万到16万只之间,这还不包括向周边省市县外销量。这个巨大的供求数量,标志着该县商品羊养殖业已初步形成气候。
“羊只入圈”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提高俗话说:“羊吃百样草,一年四季满山跑”。传统的放养方式,不仅使养羊生产出现“夏肥、秋壮、冬瘦、春亡”现象,也会因羊群过度啃食山草、嫩叶而破坏生态环境。
对此,县畜牧部门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饲养方式。首先倡导养羊农民像种粮那样种草,利用25度以上坡耕地培植人工草场,同时通过改良原有荒山草坡,林下种草养殖等渠道发展养羊。其次是引导农民改变山羊散养方式,实施栏圈改造工程,实现从粗放散养到半舍养、舍养的饲养方式转变,形成羊只入圈,羊粪入池(沼气池)、沼渣增肥、肥土种草(种粮)、牧草喂羊的立体式生态养殖模式。
“人工种草、羊只入圈”山羊生产模式的推广,使羊儿不再满山跑,不仅提高了草地利用率和养羊效益,而且较好地解决了规模养羊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到2009年底,全县人工种草面积达到2.4万亩,改良荒山草坡0.41万亩。预计到2020年末全县将建设草地21万亩以上,并通过实行划区轮牧制度,防止草地过度载畜放牧,确保草畜平衡,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走出一条新的绿色环保发展道路。
发挥“黔北麻羊”优势扩大养殖规模为确保饲养方式改变后农民养羊的经济效益,县畜牧部门特别重视黔北麻羊这一优良地方品种的合理利用,形成了以黔北麻羊为主,适当引进优质良种为辅的多良种养殖模式,并聘请贵州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单位,与农科院合作技术攻关课题,深度挖掘本土种质资源优势。
同时,通过“中心+协会+农户”的运行模式,由农户自己在种草养羊中心的指导下进行饲养,中心负责配套技术服务,提供防疫药品,所增加的羊群按2:8(中心占2,农户占8)的比例进行分配,让农户既不出资金又能获得基础羊群增收,有效扩大了养殖规模。
规模化养羊,使一批农民率先走上了致富之路,从2008年至2009年,全县先期建立了东皇、温水等5个乡镇的养殖区域,发展养羊农户1000户,投放基础母羊19879只,种公羊1007只,新建和改建羊舍30000平方米,建种羊扩繁场2个,实现羊存栏24万只,出栏14.5万只。按规划,该县到2020年将发展种草养羊示范户8106户,实现年末羊存栏40万只,优质肉羊出栏28万只,纯收入1.68亿元。
习水县引导农民改变山羊散养方式,实施栏圈改造工程,实现从粗放散养到半舍养、舍养方式转变,形成立体式生态养殖模式。图为县领导在养殖户家了解麻羊养殖情况。
上一篇
驴脾气 发驴财
下一篇
4斤猪毛卖上一头猪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