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生猪养殖的绿色“延伸”

近日,记者在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采访时了解到,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落户该乡的米易县万民生态农业生猪产业化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了"猪-沼-电-果(菜、粮)"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在当地老百姓中被称为"生态循环农业万民模式",其特点是把养殖和种植有机结合起来,变废为宝,使养殖和种植互为原料,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万民模式"在掌握了"猪-沼-果(菜、粮)"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把沼气发电这一新元素"填补"到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中,这标志着我市标准化生猪养殖企业在沼气综合利用方面的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万民模式"的绿色效益   米易县万民生态农业生猪产业化示范基地占地640余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目前存栏祖代种猪400头、父母代种猪300头,存栏商品猪达到6000头左右,每天产生的沼液达到126.94立方米。   为使生猪养殖产生的粪污得到循环利用,该基地采用干湿分离法、厌氧发酵处理等技术手段,将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的粪污进行循环利用,除了将干粪用作玉米、芒果等经济作物种植的肥料外,还将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作生活燃料。   伴随着沼气综合利用的不断发展,沼气燃烧发电也走入了示范基地负责人的视野。在万民生态农业生猪产业化示范基地旁,一座白顶蓝身的一体化厌氧处理站格外显眼,它身边的一排平房内,已经装配了沼气发电机组,目前正在试运行阶段。过去,万民生态农业生猪产业化示范基地每月都要缴纳9000元左右的电费。"等到沼气发电正式运行,全基地的照明、取暖都可以用上沼电,这样可以为公司节约一大笔生产成本。"米易县万民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先华告诉记者。   此外,万民公司还栽种了1.4万余株晚熟芒果,其他果树近2万株,套种紫花苜蓿牧草400亩,不仅起到了水土保持、改善环境的作用,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预计每年收益超过20万元。而种植这些经济作物所需的肥料全部来自示范基地产生的沼渣、沼液。 大山深处的产业"延伸"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拿到免费的有机肥,节省了去农资店买肥料的钱和往返的路费。"仁和区布德镇的欧先生对记者说。   欧先生说的免费有机肥是攀枝花市宏福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座落在仁和区布德镇中心村大山深处的宏福公司,是国家农业部授予的"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   2010年,宏福公司与当地村委会签订了排放协议,将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沼液,无偿向当地农户田地、果园进行输送,实现了生猪养殖的绿色"延伸"。   据了解,近年来,宏福公司在环保方面投入资金超过了114.8万元,通过不断完善清粪工艺、沼气综合利用等环保手段,达到了无公害生猪养殖标准。   该公司养殖场通过采用干湿分离法,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尿液和污水在猪舍内直接分离。干粪由人工收集,并送入干粪堆场进行堆肥发酵,发酵后的干粪作为有机肥还田。   另外,养殖场内分别建有雨水排放沟和排水排放管道。雨水通过明沟排放,猪舍内猪的尿液和圈舍冲洗水通过污水管道排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作为养殖场生活、生产用燃料。   目前,宏福公司养殖场常年存栏生猪3000余头,年收入达到1046万元。为提高对生物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公司计划将沼气发电引入到标准化生猪养殖中,最终形成"猪-沼-电-果"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