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对于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农民来说,时间是宝贵的财富。过去,为了抢收过后尽快复种,不少农民把收割后的小麦(2510,-25.00,-0.99%)秸秆一烧了之。记者近日在安徽省固镇县发现,烟雾缭绕焚烧秸秆的场景不见了,麦田(微博)里是半人多高捆扎结实的麦秸垛。
在皇店村,记者见到了正在组织人手打包麦秸的周邦伟——一名专门从事秸秆生意的“秸秆经纪人”。从去年开始,原本在外地打工的周邦伟在朋友介绍下,尝试通过秸秆收购寻找致富机会。
周邦伟告诉记者,2011年夏天刚开始收购麦秸时,他采取的是定点收集的办法,每吨秸秆付给农民五十至六十元,由农户自己负责把地里的秸秆捆扎好后送到收集点。“秸秆收集到一定数量,再转卖给附近的生物质发电厂,这样既能解决电厂的燃料收购问题,自己也得到实惠。”周邦伟说。
经过去年一个夏收的实践,周邦伟心中逐渐对秸秆收购生意有了谱。然而,如何提高农民对秸秆处理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收集到更多的麦秸秆,却成了一个让他犯难的问题。
地处皖北平原的固镇县是当地有名的产粮大县,小麦秸秆数量颇为可观。但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减少,这成为制约秸秆收集的难题。
在皇店村村支部书记许加洲看来,依靠农民自己一家一户收集秸秆的做法很难大规模推广。因为秸秆收集不但费工费力而且耽误农时,每吨才收入几十元钱,有些得不偿失。一把火烧掉是成本最低的选择。
“往年‘三夏’都是烧,烧得乌烟瘴气,眼睁不开、呼吸都困难。”许加洲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皇店村拥有耕地三千多亩,以每亩400斤秸秆计算,这个村过去一季至少要烧掉秸秆600吨。
今年“三夏”期间,当地政府和生物发电企业牵线搭桥,周邦伟和许加洲坐到了一起。一种由政府和生物发电企业提供专业打包设备,秸秆经纪人以村为单位与农户签订打包合同并负责上门清理的秸秆收集模式开始在固镇县出现。
说起这种模式的好处,周邦伟细细地算了笔账:“现在电厂的收购价格在每吨310元左右,而经纪人的收集成本是在每吨280元到290元,这其中包括设备租用、人员工资、运输成本等费用。而提供上门服务能够帮助农户节约农时,经纪人不再需要支付其它费用给农民,如此一来每收集一吨秸秆能有三十元左右的纯利润。”
记者在秸秆收集现场看到,伴随着引擎的轰鸣,一台大马力拖拉机后方牵引着黄色的秸秆打包机在麦田里匀速前行。七八分钟以后,拖拉机停下来,打包机后方的舱门缓缓开启,一个半人高的圆形秸秆垛从里面滚了下来。
据固镇县农机局总工程师王计洋介绍,今年为了解决夏收后的秸秆收集利用问题,固镇县采用从厂家租赁等方式共投入打包机械十余台,预计能为生物发电厂提供小麦秸秆四万吨,折合发电量三千万千瓦时左右。
在采访结束时,周邦伟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作为一名与秸秆打交道的专业经纪人,尝到了甜头的他,也想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打包机。“尽管现在小型打包机已被纳入农机补贴范围,但像这种动辄二三十万元的大型进口打包设备还不在目录当中,希望国家能扩大补贴范围,把这些设备也纳入进去。”周邦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