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享受自然赐予的天然氧吧!许多游客在贵州省毕节市旅游时都有这样的感慨。但是很少有人了解,游客如今享受的绿色生态是毕节多年石漠化治理的宝贵成果。
根据国家林业局2005年组织开展的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调查统计,毕节市岩溶出露面积21297.1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9.31%。由于群山环抱、乱石嶙峋,人们无法感受到发展的生机。于是,治理石漠化成了毕节发展亟须破解的难题。
2008年,国家正式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毕节市7县1区全部被纳入试点范围。全市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长防林、坡改梯、封山育林等工程建设,抓住了发展机遇。
4年过去,毕节在石旮旯中种出了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同时,创造出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栽植物、坡改梯横耕聚拢系带子,坡地种草和绿肥铺毯子,山下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多种经营抓票子,大田大坝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推广农业科技种谷子的五子登科综合治理模式,并在全省推广。
这个地方什么庄稼都长不好,唯独石头长得最快!4年前,七星关区鸭池镇的农民几近绝望。如今,这片土地上已种满了梨、桃等经济林果,由于耕作方式改变,植树造林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石头也就不再长。
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毕节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文件,明确了不同时期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建设措施。
鸭池镇的石桥小流域作为其中试点之一,探索出了以林、草、粮、果、牧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导向型治理模式。在治理过程中,结合石桥小流域缺水、缺土、缺林的基本特点,在上游缺水少土的重度、极重度石漠化石山、半石山区,采取了全封禁形式的封山育林;在中度石漠化陡坡耕地类型区,应用营林措施进行生态重建;在中、轻度荒草地类型区,进行人工种草,配套草畜基础设施建设;在坡度低于25度的中度、轻度石漠化耕地类型区,实施坡改梯工程。
通过治理,当地共完成封山育林34.20公顷,人工造林303.73公顷。小流域内林草盖度提高8%,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3.33万吨。
赤水河上游河谷地带的清水铺镇南关村,因为人多地少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南关村年年遇难关。
现在从河畔到山顶,路旁是一片片脐橙果园,南关村也与邻近沙地村合并为橙满园村。如今,橙满园村森林覆盖率超过88%,经济果林面积超过8500亩,农民年人均收入达3500元,其中水果收入占了80%。
同样,昔日的大方县羊场镇桶井村裸露型、半裸露型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农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粮、烤烟、辣椒和喂养生猪。近年,大方县坚持林药结合开展石漠化治理,2010年桶井村森林覆盖率达到34.5%,人均纯收入3331元,全村3000多人从贫困中走了出来。
在毕节,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近年来,试验区在治理中探索总结出以林克石、以药治石模式、封山育林与生态修复主导型模式、人工造林与林产业主导型模式、石漠化草地建设与生态畜牧业主导型模式、水土保持与基本农田建设主导型模式等多种综合治理模式,为贵州乃至全国石漠化地区做了典型示范。
据统计,毕节市已累计投资2.7亿多元,治理石漠化面积495.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已从1988年的14.94%上升到41.5%。据市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毕节目前仍然有大量的石漠化严重区域急需治理。今后将不断创新治理思路和模式,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持续实施好石漠化综合治理。
相信随着毕节对石漠化治理工程的不断开拓、创新,石旮旯的狭缝奇迹仍将继续。
上一篇
深山里创富惹来非议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