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殖技术 > 正文

长白山上下岗兄弟办起蛋鸡养殖场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在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有这样一对亲兄弟,他们的“战场”就是创业的“市场”。哥哥邵珠仁、弟弟邵朱礼原本是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林业企业的工人,改制后下岗失业。兄弟俩没有因为失业而低迷和消沉,而是扬起了创业的旗帜,办起了蛋鸡养殖场,靠着勤奋的双手,兄弟携手走出了一条创业之路。

两人建立的珠仁鸡场位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占地10000多平方米,现有厂房近3000平方米,是一家以蛋鸡养殖经营为主的私营企业,鸡场的产蛋量占辖区80%的市场。

勇于尝试

  兄弟办起了蛋鸡养殖场

“我们刚失业时,并没有想到会将养鸡场办的这么好,当时的想法就是尝试下。”2月17日,记者在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珠仁鸡场见到了正在劳作的哥哥邵珠仁、弟弟邵朱礼,他们身着深蓝色的工作服,如果不谈话询问,看不出他们和普通的工人有什么区别。在与记者交谈中,哥哥邵珠仁说起了他和弟弟一起创建鸡场的事情。

“都挺苦的,我俩为了办养鸡场什么活都干过。”据介绍,2000年,哥哥邵珠仁、弟弟邵朱礼所在林业企业推行下岗改制,“铁饭碗”碎了,在度过了短暂的无奈和消沉后,哥俩儿很快振作起来,经过深思熟虑,哥俩儿决定拿出自己所有积蓄,凭借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干出一番事业。

说干就干,兄弟俩的性格都很豪爽,在距离城区10公里的一个搬迁后的林场里,两人合力买下了几栋废弃的房子,摸索着搞起了蛋鸡养殖。“那时就有1万元钱,我们哥俩都是算计着花。”由于创业时经济紧张,逼迫着兄弟俩精打细算的花着每一分钱。“搭鸡舍、编鸡笼、打育苗、掏鸡粪这些工作都是我们自己干。”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第一批鸡雏终于入住了简陋的鸡舍。

“跟别的养鸡场学习技术,人家不肯教,我们就"赖"在人家门口不走。”第一批鸡雏引进之后,满心高兴的兄弟俩还没等高兴起来,鸡雏的死亡就吓坏了哥俩儿,急的兄弟俩赶忙到周边地区的养殖场学习饲养和疾病防治技术,在学习中多次遭遇“闭门羹”,但最终一家鸡场被两人的求学精神打动了,鸡场的技术人员免费为两人进行技术辅导。

后来,虽然鸡雏搬进了鸡舍,但全部积蓄都已经花光了,饲料、育苗等大量的支出在等着,眼看着小鸡就要断粮了,急的兄弟俩团团转。最后,弟弟卖掉了准备结婚的房子,哥哥也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终于挨过了最困难的时期。4个月后,第一批鸡蛋成功上市了。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蛋鸡养殖技术掌握了。2001年,鸡场的运转也走向了正轨,并且建立了一个稳定销售网络,随之而来的还有收入迅速增涨。

扩大规模

  兄弟创业不忘回报社会

“我们曾经失业过,明白失业人的苦处。”2003年,随着兄弟俩的鸡场经营逐步走向正规,收入也不断增加,哥俩儿开始琢磨着扩大养殖规模。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不断深化,大批的下岗工人进入市场寻找着再就业的途径。由于蛋鸡养殖劳动强度不大,工作的技术性易学易懂,适合下岗职工再就业,兄弟俩开始向社会招聘工人。“那个时候的工资都是不到800元,我们看到下岗的工人都很困难,每个月开1000元,有时收入可观时还会给他们些奖金。”邵珠仁介绍,由于当时的鸡场规模较小,只雇佣了6名工人,6名工人全部是刚刚下岗失业不久的。

“我们一定会回报社会的,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兄弟俩不仅雇佣了6名下岗工人,解决了6名工人的就业问题,还免费为多名下岗工人提供学习机会。

在蛋鸡养殖过程中,曾出现过很多困难,兄弟俩凭借着辛勤和智慧,克服困难,规模化养殖的效益逐渐显现出来,蛋鸡数量由原来3000只增加到了10000只,鸡舍面积由300平方米增加到了1500平方米。经营收入也从最初的几万元增长到了十几万元。

政府支持

  老式鸡舍转型现代化企业

“老式鸡舍一次性投入小,现代化水平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2008年初,邵珠仁看到了鸡场存在的种种问题后,决定将鸡舍转型为自动化鸡舍。2011年初,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考察,兄弟俩开始改进生产方式、运用科学的研制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来提升产量,节约成本。

“多亏有了政府支持,鸡舍才能转型成功。”邵珠仁介绍说,扩大养殖规模最大问题就是鸡舍的改建和扩建。改扩建现代化鸡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凭这些年的积蓄远远不够。正在彷徨和焦虑中的兄弟俩听别人说起过劳动保障部门能够为创业企业提供低息、无息贷款的信息,兄弟俩报着试试的态度来到了劳动保障部门,经过打听确实有这样的政策,并在劳动保障部门的协调和帮助下,很快得到了一笔50000元的贷款,这笔钱很快被用于鸡场的改建和扩建上。一座600平方米的全自动、现代化鸡舍很快建起来了。经过多年的努力,鸡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了,兄弟俩现在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蛋鸡养殖大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