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贤村桑蚕合作社孵化致富梦
楚天都市报讯 阳新县王英镇蔡贤村的村民蔡克农刚刚嫁出去一个女儿,他为女儿准备的嫁妆中有样“奢侈品”4床纯蚕丝织就的被褥。 他是一名蚕农,加入了村里组建的桑蚕产业合作社。正是社员的身份,让这名50岁的农民底气十足。 村支书探索致富之路 蔡贤村是阳新幕阜山北麓两道山梁间的一处坪谷,虽然山青水秀,但限于交通条件,一直戴着贫困的“帽子”。 这个春天,你走进蔡贤村,会看到遍野的桑林。村支书蔡召成告诉记者,桑林面积有1300多亩,都是这两年种起来的。 2005年,蔡召成当选为村支书,和所有村委会班子一样,他们希望带领村民探索一条致富路。菜牛养殖、网箱养鱼、香芋种植……做过多项尝试,效果都不太理想。“不是项目不好,是形不成产业链条,零打细敲,最后都无疾而终。”蔡召成自我总结。 前年,一个偶尔的机会,他结识了一名经营蚕茧的浙江商人。他当即带着几名村民,前往湖州、桐乡考察取经,认定了养蚕项目。 桑蚕合作社打响头炮 回到村里,他一边发动一些村民先动起来,一边琢磨为这个新项目添置成功的砝码。种桑养蚕,产的茧怎么办?卖给外地贩子加工,价格跌了怎么办?将村民的收成押在无法掌控的市场上,不是稳妥的办法。 蔡召成和村委会成员一合计,决定由村集体牵头,构筑一个“农户+基地+加工厂+合作社”的简单链条,形成桑蚕产业区域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新格局。 去年12月,蔡贤村桑蚕产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合作社由村里筹资控股,村民自愿参股,500元一股定价,50多名村民零星认股。合作社办了一个蚕茧加工厂,将蚕茧加工成丝,再制成蚕丝被和蚕砂枕。蚕丝被货真价实,还没来得及向外推销,就被附近的人抢购一空。 几个月下来,靠着收购村民们先期养成的蚕茧加工销售,每股竟然能分得75元的红利,合作社一下子打响了。 八旬老人也能养蚕获益 蔡召成趁热打铁,马上召开社员大会,商量扩大桑树种植面积,筹划来年加工厂开足马力运行。 蔡克农是最先尝到甜头的养蚕户,加入合作社,他花1000元认购了两股。分到150元红利后,他决定追加股份,目前已投入10000元,成为“大户”。 现在,他种了3亩桑林。桑苗是合作社提供的,蚕茧合作社收购,还有保底价。“春夏秋可养三季蚕,每季只要28天就能收茧。三季的蚕茧加起来,能收1000多斤,按合作社的保底价14元/斤来算,一年能卖近2万元。” 现在,种桑养蚕入社的村民越来越多。年近八旬的宋圣前、蔡定福老人,暂时拿不出多的钱入社,但领点桑苗养几席蚕,还是不太费力的活。今年,他们分别种了亩把地的桑叶,估计三季蚕茧收下来,增收3000元不成问题。 面对产业的发展未来,蔡贤村人正在提早准备:合作社已开始着手成立公司、注册商标,加工厂也在添置设备,桑蚕合作社将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马上就是春蚕孵化的日子了,蔡贤村人也正在孵化他们的致富梦…… 记者刘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