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虽负文化大县盛名,但经济基础薄弱。关陇锁钥誉下的隆德,山大沟深,依靠传统产业增收有很大难度。但海拔在1720米-2942米之间、年平均气温5.1℃、素有溽暑有风还透骨,芳春积雪不开花之说的隆德县,却借助六盘山黄土高原上久负盛名的高原绿岛和天然动植物园这一独特优势大作文章,花卉、中药材产业前景喜人。
开启天然药库村民富了
坐拥六盘山天然药库,又有世代种植的习惯,隆德县瞄上了中药材。相对于种庄稼,中药材不但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抗冰雹强能力,而且效益大幅提高。中药材产业带农民致富,隆德没选错。
联财镇赵楼村在隆德赫赫有名,它可谓是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站在赵楼村口,远远就能看见山脚下一栋二层楼。楼院内,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的主人赵孝杰边指导村民拾掇中药材,边感叹道:政策这么好,要好好把握,这是过好日子的机会。
1964年,家境贫困的赵孝杰偷种2分地的中药材换来了80元收入,而这相当于当时一个干部3个月的工资。尝到甜头后,上世纪70年代,身为村干部的他抛却政策限制,从药材公司弄来了十几麻袋报废中药种子,通过动员、免费发放等形式,拉着村民一起种。到了80年代初,政府放开土地政策。当其他乡镇的农民还在欢喜于有自己的土地可以种小麦时,赵楼村已成为富裕村。1990年,赵孝杰带头在全县农村建起了第一幢楼房,使用锄头还能挖出楼房的戏言成为事实。
如今,赵孝杰已将接力棒传递给了村里的年轻人,赵楼村村支书赵有和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但在村里种植,还在外乡流转土地,每年,为打理200多亩中药材,他雇了11人的管理团队和40多人的农民工,不但自己年收入20多万元,还为当地农民带来固定的租金和工资收入。隆德中药材产业逐渐迈向信息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
和赵孝杰的发家轨迹相比,隆德县的中药材发展并非顺风顺水。中药材种植存在跟风现象,市场波动大,一旦做大,势必要对市场行情的研判和评估产生影响。隆德县科技局副局长李显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一直和中药材打交道,对价格波动状况了然于胸。上世纪90年代起,隆德县开始大规模种植中药材,因当时的信息来源单一滞后,1995年中药材价格下滑,一下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当时,县上采取保护性措施,药材公司收购药材,让种植户不要迎难而退。现在信息发达了,县上将品种信息和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企业和农户,以最大限度减少价格周期性波动带来的影响。
李显介绍,经过半世纪的摸索,隆德中药材已从原来零散种植发展成全县规模种植的格局,在财政补助、市场销售、技术服务、储备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保障下,中药材名副其实地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金饭碗:2011年,种植面积16万亩,年产值超过1.2亿元,为当地群众人均纯收入贡献476元。隆德县打造的六盘山中药材基地,与东北、云贵、华北等三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一起,成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
瞅准花卉产业村民乐了
在银川街头,如遇到兜售玫瑰花的孩子,您可能想不到,这些玫瑰花有些就来自宁南的隆德县。
沿隆德县城向西,一条狭长的平原地带,可谓当地农业种植的黄金地段。这里原本是传统种植业所在,可短短3年间,花卉成功抢占了5000多亩土地,且势头不减。
4月24日,提及花卉产业,正在绿鲜花卉蔬菜园区内照顾大花蕙兰的神林乡辛平村村民时雅萍笑得十分开心。以前家里只种玉米、小麦等作物,一年到头7000多元的收入,仅够生活,若天气不好,一年白干。2009年,时雅萍将3亩土地流转给花卉园区,每年除收取1800元租金外,通过给园区打工,他们两口子还能赚到4万多元。现在娃娃想穿新衣服想吃新鲜水果,随便买,园区离家几百米,来了就是浇水、松土,其他的都是智能控制,很轻松,村里一半以上的人都在这里干活真没想过还可以这样当农民。她感慨道。
上一篇
小鸡买卖有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