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致富故事 > 正文

辞去公务员 变身新疆枣哥

就是这样拼抢每一点时间,只用了89天,李志民的加工厂就建成投产了。见证这一过程的人都觉得难以置信。

员工 马博宇:整个建厂的过程就是一个字神。在阿克苏绝对是一个奇迹,在新疆这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里面也算一个很大的奇迹。

朋友 邓海光:算一个奇人。别人做不了的事他做出来,已经能够证明他是一个奇人。

合作伙伴 张国玺:这个企业的效率程度是让你吃惊的。

李志民:我们的原则是今天的事情马上办,明天的事情今天办。

89天火速建厂,让李志民一战成名。可是,事情并没有想预先想的那样顺当,农民种棉花种惯了,一听说红枣的丰产期需要三到五年,很多农民还是不愿意种植他的红枣。  农户 张财魁:棉花,种惯了,对这个枣就是不了解。所以种棉花比较保险。

农户 王田田:感觉这个枣树种到地里面,肯定没有棉花收入高。对技术、销路、价格这方面不是很了解。所以说好多人不愿意种枣树。

种红枣和种棉花的比较效益差别不大,所以种惯了棉花的农民不愿轻易尝试。无法迅速的大面积推广,那么原料问题就会始终制约着李志民,最后把加工厂彻底拖入困局,这样李志民多年的打拼就会全部白费,所有的投入也将毁于一旦,而当时已经50岁的他,想要翻身也不太可能了。

2006年春节,心事重重的李志民没有回家过年,远离家人和朋友,自己一个人走在路上,他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一路从山西到新疆,从公务员到下海,回忆创业的艰辛,一直在别人面前胸有成竹的他,此时也感觉到了疲惫。

李志民:这时候心里落差很大,我的选择究竟对不对?究竟图个啥?

想要大规模迅速的推开红枣种植,就必须寻找到比棉花效益更好的模式。李志民一边到新疆喀什等地收购红枣加工救急,一边在全国寻找亩产效益高的示范园。他叫杨自民,当时是山西省运城市红枣发展中心的主任,2006年,朱昌杰和李志民听说杨专家在5亩地试验田,实验了种植红枣的新模式,他们赶紧去参观,到那一看就被吓了一跳。

山西省运城市红枣发展中心原主任 林业高级工程师 杨自民:原来的树可以长到三米以上、我们把它改为不超过两米,密的话就是过去我们一亩地就是20多株,我们把它搞成一亩地444株。

  与常见的枣树不同,试验田里的枣树个头小了,但是种植的密度大了,而且当年就可以丰产,产量比原先增加了三倍。当时来参观的朱昌杰和李志民等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 朱昌杰:看到以后,我跟你说实话,就是我想的那种东西,和我们一同去的一个干部,在那大喊大叫,怎么种成这样子了。

李志民:过去枣树不需要修剪,现在这个“矮、密、早”模式,它便于修剪和管理,你看这个地方就是今年剪的,剪了以后它冒出一个枝,枝上面长了这个枣吊。一串一串就像葡萄一样的。

朱昌杰当即决定将这种模式引入新疆,并让李志民在阿克苏市建起示范枣园,2006年,李志民在示范园引入了杨自民的这种“矮化、密植、丰产”的红枣种植模式,因为新疆的日照时间长,李志民还实验将原来每亩地的种植密度又增加了三倍,达到了每亩1200株,而且不同于以往的三年进入丰产期,一年就可以挂果销售。2007年,示范园挂果了,每亩产量达到了2600多公斤,还突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农户 王田田:像葡萄树一样,一串一串。

农户 托合提 阿不力孜:这个树枝果子太多,看着也漂亮的很,果子也大,很满意。

朋友 邓海光:超过二吨,二吨六。那个产量对我们来说做梦也不会梦到。

按照这个产量计算,种植枣树的收入比种植棉花翻了一番,而且李志民又答应回收,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阿克苏的红枣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了上百万亩,可是,到了收购期,李志民却犯了愁,收购这么多的红枣,两个月就要3000万的周转资金,李志民找到了中国农业银行阿克苏分行求助。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阿克苏分行党委书记 行长 李靖:他从一开始就要打品牌,企业是立足长远的,这样的企业跟我们农业银行立足三农,支持农业产业企业的思路也是相吻合的。  李志民:现在给农民收购不能打白条,必须付现金,当时企业非常困难,没有银行当年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有市场、有原料,能够加工出来,就是没有钱干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