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饲料管理 > 正文

《探路》第三集:新生居民

成都邛崃市羊安镇仁和村,这是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村庄。   2004年,仁和村突然多了一个新的名字:仁和社区。 随着称呼的改变,一系列的政策打破了农民平静的生活。政府开始动员农民搬迁到仁和社区去集中居住,搬迁的农户每个人还能补助4000元钱。   对于搬还是不搬,很多农民一时间拿不定主意。从听到这个消息,仁和村的林纪忠就一直在犹豫。   林纪忠的老房子已经有30多年了,每年要翻修一次,修一栋新房子一直是他的一个心愿。哪知道这一犹豫到让林纪忠后悔了两年多。   仁和村居民 林纪忠:“当时我们怀疑这个政策不能兑现,那知道后来政策兑现了,看他们搬进去后,道路也能字,水电也通了,文艺设施比较齐全,顾虑也就打消了,现在要搬又没有这个政策了。”

  李素芳早在10年前就从乡村搬迁到了仁和街上。至于为什么会搬迁,她说出来的原因却让人有些意外。

仁和村居民 李素芳:“就那个树,它不是结了果果,结了果果以后,它晚上它就掉下来,掉下来以就要把那个瓦房就打的响,打响了我就说什么东西在我们瓦房上打的,好像有点怕。”

让李素芳下定决心搬迁到了街上,除了丈夫在外面打工,自己带着小孩单户独居的害怕,还有在农村生活的种种不便

2005年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传统的农村住宅由于受历史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规划缺失,公共设施难以向农村覆盖。农村能够像城市一样享受到城市文明和完善的公共服务成为众多农民的愿望。土地集中为实现农民的愿望提供了契机。

邛崃市羊安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公室主任 龚军:“这种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就把这部分壮劳力解放出来了,壮劳力外出务工,而我们现在这样的农业公司,它就前期的工作,我们都是机械化,后期的这种工作,就不需要壮劳力了,我们的妇女,儿童,有些老年人,都可以做了。”

邛崃市羊安镇镇委书记 杜浒:“如果说我们的土地向规模集中,刚才你提到的,就会导致我们的劳动力会解放出来,往什么地方去,那么就是必须要把我们离开土地,不依附于土地,而且土地进行流转的这部分人,进行集中的聚居,那么就有了农民向城镇,或者城市集中居住。”

大规模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集中安置土地流转之后的农民,既节约耕地资源,又形成了良好的居住环境。从2004年开始,成都开始在全市规划建设600个农民新型社区。

在邛崃市桑园镇黑虎村,离张国松老房子不到100米就是刚修建的集中居住区。张国松成为了第一批搬进去的居民。但是张国松搬了,他的母亲是怎么也不肯搬过去。

记者:“新房那么漂亮,为什么不愿意搬过去?”

何志君:“不,我们有房子,我们留在这里,他们住去,我喂点鸡呀,喂点猪呀,方便吗,老人吗,那边耍不住。”

记者:“喂鸡喂猪方便?”

何志君:“打不了牌,叫我们坐着人要昏,就昏沉沉的,就不方便。”

母亲不肯搬,张国松也没有办法。他只能等着母亲有一天能够想通了再搬家。

张国松:“那我每天都要去吗,我们住在上面,管的比较少,这里孩子住,这里没有什么,我们每天回两回,上午一回,下午一回,回去看一下。

在成都的很多地方,新房子和老房子同时并存,看起来不怎么和谐,但是在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搬与不搬,完全按照农民的意愿。而且是搬到城镇还是搬到中心村,都是由农民自己作主。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郑科扬:“这是一个生产力的解放发展的进程当中,农民有看到了,它能够给你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在这个时候,这个情况之下,才有可能做到,否则做不到。”

每个农民搬迁时都会给自己算算帐。李春花决定要搬到仁和社区来,是因为她有更远的想法。

邛崃市仁和社区 居民 李春花:“我跟我老公,多少年以后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头了。本来说想慢慢的这儿人烟稀少了,屋里无人照看,还有身体还有病,是不是,这是很难避免的问题。现在呢,最起码就是说,这儿政府各方面照顾也比较方便,这就是很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