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殖经验 > 正文

刘玲和她的特种动物养殖场

刘玲,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岗埠农场一名普通的女工,1995年企业由于效益不好而破产倒闭,她也成了下岗待业大军中的一员。人生之路走到了这个境地,她彷徨过、苦闷过,也掉过眼泪。但她没有失望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她坚信这么一条人生哲理,所以,她把下岗看作是人生方向的再次选择。

艰难起步

刘玲之所以走上特养路,应该说是偶然也是必然。那是在下岗半年之后,刘玲在一份农业科技报上看到一则采访报道,写一对下岗夫妻靠养殖黑豚不到两年时间就脱贫致富的事情,她立刻心动不已,决定也搞这个项目。就在她看了养殖黑豚的报道后不久,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也播放了黑豚养殖有利可图的信息,这更加坚定了她养殖黑豚的决心。再加上她的丈夫是农场的科技人员,非常支持她的这个打算,于是她坐上了南下的列车,到一家黑豚基地考察。

在黑豚养殖基地,刘玲见到了娇小玲珑、油光黑亮的黑豚。据说这种小动物浑身上下都是宝,其肉细嫩鲜美,野味特浓;其皮柔软光滑,保暖性好,是制作衣领、帽、玩具和高级裘皮服装的原料;其血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喂养难度不大,食性广,青草、桑叶、麸皮、豆粕都可以饲喂,抗病力、免疫力都很强,繁殖速度极快,是一个投资不太大,而回笼资金又相对不需太长时间的好项目。加之当时黑豚养殖刚刚起步,处在扩种阶段,市场需求量很大。刘玲认准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于是找亲戚托朋友筹措了10万元资金,以500元一对的价格从这家黑豚养殖场购进了200对黑豚,并且签下了回收协议,从此走上了特养之路。

众所周知,特种养殖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新兴养殖业,一个又一个"蜗牛热""海狸鼠热"让盲目跟进的养殖户血本无归。要想保证特养业的成功,一是要选准项目,二是要找准有实力的单位。应该说刘玲是幸运的,她的黑豚是有销路的,她所引种的黑豚养殖单位经常来电话催收黑豚。这样,在仅仅一年多养殖周期里,刘玲不仅还了债,手中还攥着10多万元的银行存单。她的致富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注意,连云港电视台还为她做了专题报道。随后许多报刊的记者也找上门来,刘玲一夜间出了名,成了当地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每天来她这儿学习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她的黑豚也成了紧俏货,常常供不应求。

更上一层楼

市场经济之所以会形成"买方市场",原因就是供大于求,即所谓买的少卖的多。特种养殖之所以风险大,归根结底就是这些特养项目的售卖空间有一定的容纳度,后续工序(加工生产、市场消费的形成)的不完善,再加上某些不义之徒从中兴风作浪、炒种卖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好的养殖品种很快就成为一个热潮一种灾难。所以,刘玲在黑豚养殖渐成风潮之时,就把特养的着眼点放到了别的品种上,以求堤内损失堤外补,以静制动,泰然处之。

野猪家养是近两年兴起来的特养项目,虽说还未走上老百姓的餐桌,但是只要稍微有点档次的筵席,野猪肉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野味。对于消费市场来说"吃"是最大的消费,不论什么养殖只要和"吃"沾上了边,那么它的前景也就可想而知。

通过市场调研,刘玲果断斥资8万多元上了野猪家养项目。野猪毕竟不是家猪,野性未除,脾气很大。为全面掌握野猪家养技术,她经常蹲在野猪圈舍跟前,观察野猪的吃食、睡觉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主动地亲近它,为它梳理猪鬃,给它冲凉,慢慢地野猪对她产生了感情,见到她再也不会呲牙裂嘴了。这样,她对野猪的交配发情,仔猪的成活管理和疫病防治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当年就繁殖100多头商品野猪,并存栏种猪50多头、仔猪100多头,总价值在15万多元。

虽说万事开头难,但命运之神好像很钟情于她。刘玲顺利地迈上了特养之路并成功地跨出了第一步、第二步,这时她又把眼光盯在了孔雀养殖这个项目上。

孔雀,百鸟之王,极具观赏价值,尤其是"孔雀开屏"能够给人以极美的视觉享受。用孔雀做成的标本,很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孔雀肉也是一种高品质的滋补食品,肉质鲜嫩,味美可口,过去只有帝王将相才能有机会有资格品尝到,市场前景很好。目前国内存栏不足10万只,药用都无货可供,食用想也不要想。孔雀肉还是我国药圣李时珍极度推崇的"辟恶、能解大毒、百毒、药毒"之良药,这也是刘玲要养孔雀的原因。为了确保养殖成功,她向动物园的养殖员工讨教相关技术,并高薪聘请养殖技术人员,从而确保了这个项目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