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致富故事 > 正文

在希望的田野上演绎青春梦想

  2009年11月7日至9日,江苏省委组织部组织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人事报等多家媒体共同来到江苏省铜山县、泗阳县、涟水县,就大学生“村官”创业事迹进行深入采访报道。  几天来,接触了很多大学生“村官”,他们的真诚感染着我,他们的创业事迹听得我热血沸腾,他们的吃苦精神让我脑海里“80后”这个时代概念再一次得到刷新。  不深入他们的生活工作实际,你可能看不出什么特别。一来到他们的身边,你就会发现,不论男女,他们不谈基础,不谈起点,每一张自信的笑脸后面,都有一个美丽的创业之梦……  “改名”不是为了“洋气”  小丫头片子也能搞养牛场?许多铜山县郑集镇郑集村的村民开始根本不相信。“我就是要做给村民看。”2008年7月从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毕业的吴依睿被省委选派到铜山县郑集镇郑集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在最初的走访中,吴依睿就发现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一两头牛或者几只羊,但因为没有规模,基本没有经济效益。  “走规模化养殖才能赚钱。”吴依睿开始在走访中这样动员村民,可是村民根本不理睬她那一套。  吴依睿决定自己先行动,用实际的效益来吸引村民们跟上来。2008年6月,她租来一处荒废的旧厂房,挂牌成立了苏铜隆睿畜牧养殖场。  “父母都跟我过来了。”吴依睿告诉记者,“为了办养牛场,家里的房子都抵押贷款了,我决心要干出个样子来。”  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帮着村民富。吴依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9年7月,首批饲养的30头肉牛顺利出栏了,获纯利润20700元。很多村民开始“动心”了。这时,吴依睿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养殖场注册为牧业有限公司。  “我将养殖场改名为牧业公司,有人说是因为叫公司显得洋气好听,其实不然。”吴依睿告诉记者,“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最终目的是要带领全村人共同富裕。我注册公司是有我的计划,我将采取“公司+农户”的散养方式,与村民签立定单合同,将小牛分散到农户,交给百姓饲养,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等到出栏时,再对肉牛进行收购,统一销售,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农民缺钱投资的难题,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出栏牛有销售渠道,可以降低了老百姓的养殖风险。”  目前,在铜山县像吴依睿这样的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村官”还有很多,创业项目涉及高效设施农业、山区开发、禽畜养殖和小型加工厂等多个领域,不仅安排了一批当地劳动力就业,还以新的生产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吸引和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走上创业致富路。  抱团创业尽显集群优势  你五万,我十万……14个人终凑了100万元启动资金。镇政府补贴3年土地流转费用,帮着修路通水电。就这样,以14位大学生村官为股东的宿迁市春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诞生了,胡磊、张清、彭能军分别当上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  为什么要合伙创业呢?徐渡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清坦白地说:“想创业带动村官致富,但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钱啊。”徐渡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胡磊说:“可以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减少创业风险。”  其实在他们合伙创业前,每个“村官”多多少少都有小项目,但都是小打小闹,带动效果不明显。几番商议,他们统一了创业方向:镇上种植蔬菜和食用菌的人不少,养牛散户较多,可以建立一条循环种养链——牛粪用来做食用菌的培养基,食用菌的下脚料种植蔬菜,蔬菜的土壤还能再用来更新培养基。不但节约成本,还能培育绿色无公害产品。  公司的总经理张清告诉记者,前不久,公司召开了股东大会,准备再盖几栋牛棚会给当地村民使用,由公司提供牛苗饲料,村民可以以劳动力形式入股。”公司财务总监彭能军说:“当牛倌、种菜不是根本目的,我们主要还是为了熟悉农村。自己先站稳后,再帮助农民致富。”  与张清他们一样,“绿领庄园“的创办者也是一群年轻的“村官“。2009年初,泗阳县众兴镇胡集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明联合镇里的其他10名大学生“村官”,共同投资120万元,在众兴镇东风村流转土地150亩,创办了“绿领庄园”。目前,庄园已建成近4000平方米的办公、养殖用房,存栏野猪20头、家猪120余头,新品种玉米种植区30亩、鱼蟹养殖区50亩。就在一月前,庄园进一步扩大,多名种养殖大户“带着”土地加入了他们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