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致富故事 > 正文

在大米里淘金的人

2012年6月10日,黑龙江856农场云集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记者,他们都把目光聚焦到了这片长势看起来并不好的水稻田上。

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赵文生:你看看这个苗,这个田里这个苗跟其它田里那个苗一比,这个苗显得很弱,而且好像比较黄,这个就对了。

856农场副总经理支庚银:别人家的水稻长那么好,产量也非常高,看着也顺眼,而我们的水稻长得看着像没吃饱饭似的,但是想错了,我们这个水稻高科技的。

这种高科技水稻长得瘦弱枯黄,这在农场里显得尤为扎眼。856农场地处三江平原、兴凯湖畔,水稻年产量15亿斤。用当地话说,他们水稻的年产量可以满足中国人一天的口粮。在这里种出长势好的稻谷是非常有保证的事情,可是,为什么856农场非要种植这种瘦弱枯黄的稻米呢?一个专家的回答让人震惊不已。

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赵文生:这个稻米市场价格,据我所知,有的可以卖到一百多元一斤。

高科技稻米的价格是普通稻米的几十倍,这招来业内各大企业的争抢,而最终安徽人陈太海胜出,和856农场签订了万亩水稻的包销订单。而856农场之所以选择陈太海,是因为他在最近三年里创造了非同小可的业内传奇。 陈太海包销万亩高科技水稻让他在行业内炙手可热。然而,就在三年前,他还只是大米加工行业内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大米加工厂的规模也很小。可是就在2008年,陈太海做了一件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的好事,从此找到了财富突破口,短短三年间,他的销售额从一千多万直接蹿升到3.5亿元,成为业内传奇。那么,陈太海到底做了什么呢?

村民李正先:别拍我,长得像丑八怪,别拍我。跑了,跑了。

村民抱起陈太海的画面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可时光倒回二十多年,那时陈太海感受更多的是凄凉。

陈太海今年42岁,姊妹六人,一家八口人曾经就挤在这座房子里。他的家曾是村子里最穷的。童年生活让他感受最深的就是饥饿,他从来没有吃过像这样的米饭。

陈太海:我记忆当中最深刻的就是饥饿,就是吃不饱,就是中午吃米饭的时候跟这个米饭不一样。

舅舅黄声红:什么饭,九两萝卜一两米,看着全部是萝卜,看不到米。

在陈太海的印象中,他经常穿的衣服是用化肥袋做成的,衣服的前面写着“日本产”,后面写着“含氮45%”。

就在陈太海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母因为贫病交加相继去世,他不得不辍学回家。那时,为了吃一顿饱饭,陈太海曾经端着饭碗,挨家挨户向乡亲们要饭吃。他是在好心的乡亲们的救济下长大的,他对这里的人们心存感激。

在记者采访期间,恰好赶上陈太海去他救助的一个失学儿童的家里看望孩子得病的奶奶。

陈太海:好好上学,以后上大学,考上大学。需要帮忙的,我会尽量帮助你。

小学校长蒋玉良:陈总到我们学校来赞助了十名儿童,陈总,从小学直至考上大学,陈总还继续扶持,非常高尚,非常乐于助人的人。

陈太海:回忆到我小的时候,没有上学特别想上学的时候,失学是最大一个痛苦。我能知道的,我能帮了忙的孩子,不能让他失学。

困苦的童年生活让陈太海从小就下定决心,积累财富,改变命运。

他的老家定远县是安徽省优质粮食作物主产区。十七岁的时候,陈太海筹借了三千元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做起了粮食经纪人,就这样,从一台手扶拖拉机开始,他追逐起了自己的发财梦想。

记者林玉红:会开吗?

陈太海:我会开呀,要不要我开你看一下?过去我开这个东西很厉害的。

1995年,陈太海和表哥赊了60吨大米运往连云港。本来是很熟悉的路,可偏偏出了大事。因为赚钱心切,他们没有注意天气预报就上路了,半路上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雾,只听一声巨响,陈太海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结结实实甩出了车外,失去了知觉。

陈太海:我只听到一声撞的声音,然后我就被甩出车子,就在这个路上,躺在这个路上。

昏迷中,他忽然听到有人喊救命,叫声很凄惨。陈太海睁开眼,看到对面车上有人卡在车里了,鲜血直流。他努力站起来,发现自己已经严重受伤。危难之中,他顾不上自己,挣扎起来去救人。他怎么也没料到,刚走了几步,突然一辆大车就在自己倒下的地方呼啸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