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殖资讯 > 正文

用科技支撑致富产业发展_科技视点·科技扶贫 我们在行动③

在对水城县各个乡镇的自然禀赋以及各个农户的需求进行充分摸底后,中科院提出了“量身打造”的脱贫实施方案建议报告,明确目标:主要在农产品及特色产品精深开发,农产品产业链及提供产业科技扶贫支持上做文章。

科技脱贫——

不再“靠天”吃饭,开发种植特色农产品

院坝村由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面积相对较大。经过勘查、走访,中科院驻村人员了解到,这里荒山多,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

“村里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有猕猴桃、茶叶、核桃,养殖以猪和鸡为主。之前村民们一直是靠天吃饭,所以这些农作物的产量并不高,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田通说,“如何能多挣钱?仅凭原有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方法是不可能的,必须找到适合院坝村种植的特色农产品,引进科学的种植技术。”

通过中科院专家对院坝村土质分析发现,这种石漠化地区的土壤呈碱性,特别适合块菌(松露)等名贵菌根型食用菌的生态培育。此举不但可以增加村民收入,还有利于植被恢复,提升生态环境。

2017年,院坝村正式确定了发展名贵菌类黑松露、云茸等的栽培及石漠化荒山治理的产业项目,并成功地申请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10万元科研项目《名贵野生食用菌生态培育及其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提供经费和菌根苗,并进行示范培训。紧接着,《山地特色食用菌产业与精准扶贫》科研项目也“落地生根”。

然而,让村民转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思维,依靠科技脱贫乃至致富,并非易事。

对于种植云茸,村民一开始都不敢参加。当时的驻村第一书记韩力就动员村合作社成员率先承包了30亩荒山进行试种。看到试种效果不错,陆续开始有村民主动要求试种。

村民赵玉红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此前他一直在观望。“以前完全没听说过云茸是个啥,真有专家说的那么好吗?心里还是没有底,不敢种。”赵玉红说,“后来看到乡亲们种得很好,就决定先种个半亩试试。如今看,种云茸比种玉米划算多了。种玉米,一亩就只能卖两三百元,种云茸,一亩能卖几千元,一下翻了好多倍。”

除了种植云茸外,赵玉红和村民们还种植了猕猴桃、马铃薯、小黄姜等特色农作物。特色农产品的科学种植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以前我们村里种猕猴桃,亩产只有两三百斤。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钟彩虹老师手把手指导下,2018年我们家种植的猕猴桃,亩产就提升到600多斤,三亩地的年收入达到两万多元呢!”赵玉红高兴地说。

拔掉穷根——

增强“造血”能力,激发内生动力

几年实践下来,中科院的扶贫队认准了,科技扶贫的重点应该放在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的建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