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主正在采摘冰菜
冰菜,目前在内江市面上并不常见,它多是在餐馆、酒店宴席上以“高冷”的姿态出现。
市中区永安镇下元村的大棚蔬菜种植业主唐成在初见这种“身披冰晶”的蔬菜时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和妻子经过两次辛勤培育,种植出了属于自己的冰菜,如今即将采摘上市销售,既为自己增收,也将成为该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顿饭后
冰菜点亮致富希望
11月8日,记者来到永安镇下元村的蔬菜种植大棚。虽然已至深秋,大棚中的辣椒依然长得枝繁叶茂,或翠绿或鲜红的各类辣椒挂在枝头,等待最后一轮的采摘。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个大棚中,收获才即将开始。
这个400余平方米的大棚中,鲜嫩的冰菜正在茁壮成长。这些冰菜两列一畦,每畦都盖着黑色塑料薄膜,菜地里几乎看不到一株杂草。菜地上空,一块块沾满黑色小虫的黄色沾虫板格外醒目。
记者在现场看到,冰菜叶面及茎上都覆盖着类似冰晶的颗粒,茎上尤为明显,呈现略透明的白色。摘下一段品尝,入口纤维感较弱,茎带咸味。
据了解,冰菜是一种保健蔬菜,营养物质大多集中在冰菜的茎和叶上,冰菜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此外还含有苹果酸、肌醇、D-松醇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因为冰菜是一种泌盐植物,茎叶上看起来像水珠的泡膜里面含有天然的植物盐,所以不加任何调味料的冰菜吃起来都带有一些咸味。
蔬菜大棚业主唐成介绍,冰菜常用于生食,也可做汤和煎炒。
说起种植冰菜的原因,唐成说源于去年春节。
当时,唐成应朋友之邀在内江一家餐馆吃饭,其中有一道菜便是冰菜。品尝过后,他对这种新奇的蔬菜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向服务员打听了相关情况。回到家,唐成兴奋地告诉妻子自己的发现,夫妻二人随即到内江各个菜市及批发市场做市场调查,都没有看到冰菜的身影。
彼时,唐成夫妻二人正为蔬菜大棚的营收状况感到担忧,大棚长期种植传统时令蔬菜,市场竞争力较弱,一年下来虽然看起来也赚了钱,但刨除各种成本后,所剩无几。种植哪种市场价值更高的蔬菜、如何提高收益是夫妻俩一直考虑的问题。
冰菜需求量较为可观,而内江市场供给较少,且在大棚内一年四季均可种植,这让夫妻二人眼前一亮。
长势喜人
首吃螃蟹
增收同时助力集体经济
“没人种就让我们来开头。”夫妻二人说干就干,于今年6月买来5克种子,开始培育冰菜。
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唐成带领工人将种子一粒粒种进育苗盘。冰菜种子极小,一克就有数千粒。眼睛看不清,大家就戴着眼镜、拿着放大镜看;手指数不过来,就用挖耳勺一粒粒刨。几克种子,几个人愣是种了整整4天。
为打造特色、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唐成采用了生态种植方法,不施化肥及粪肥,改施成本更高的酵素肥料。
然而第一次育苗结果并不如意,由于光照不足、酵素肥料浓度过高,首批播种的种子出苗率不足10%,夫妻二人想要实现规模化种植并销售的愿望落了空。
今年8月,唐成重振旗鼓,播种下3克冰菜种子。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加上不断虚心向种子销售者求教,这次种子出苗率达到了90%,成功移栽约400平方米。
经过三个月的生长,这批冰菜已可采收上市。“这冰菜的采摘啊,就像掐豌豆尖一样。”唐成介绍说,冰菜采收为采摘嫩芽销售,采摘周期为4个月,每株冰菜总产量可达到约2.5公斤,按16元每公斤的销售价格计算,本批次2160株冰菜可为唐成带来近9万元的收入。
算起这笔经济账,唐成脸上露着欣喜。自去年8月到下元村以来,他个人虽然没有多少收益,却为村民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
此处蔬菜大棚属于扶贫收益项目,唐成每年付给村集体租金33700元,170余名贫困户每人每年可分得约260元。大棚长期雇用工人4人,每人每日可收入60元,为当地劳动能力较差的中老年人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为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唐成入驻后,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也给予了他大力支持。
得知唐成的增收困境,该村“第一书记”李燕伶经常鼓励他改进种植方式和蔬菜品种,以增加收益。每有新鲜蔬菜上市,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干部便纷纷在所在单位、社交网络等渠道大力宣传,并为其在邱家嘴农贸市场争取来一个扶贫摊位。接下来,该村还将投入数万元在蔬菜大棚增设生产便道,为业主提供更方便、更安全的生产环境。
冰菜上市在即,面临未知的市场反应,唐成夫妻二人有些彷徨又有些期待。“我们自己已经拿了一部分到市场上去请大家免费试吃,大家反应都挺不错,说很爽口,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也在帮我们宣传。”唐成表示,如果本批次冰菜销售情况可观,他将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并逐步用生态种植方法取代传统种植方法,大力发展绿色蔬菜。
冰菜全株
种养结合
村集体经济产业渐入佳境
发展种养结合的村集体经济产业是下元村的目标。唐成的蔬菜大棚支付的租金,只是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部分。此外,村集体还在自主经营雷竹基地和标准化养猪场。
2017年,按照种养结合总体发展目标,该村着手修建标准化养猪场,并承包120亩土地用于种植雷竹。
据李燕伶介绍,养猪场去年10月正式投入运行,实行“代养+直销”经营模式,目前存栏生猪约1000头。今年以来,养猪场已实现收入约16万元,按目前市场售价来看,预计到年底可实现收入约30万元。
雷竹基地与养猪场的全部收益将归入村集体经济,并按照五股分配模式进行分配,其中30%为管理股,分给管理及工作人员;25%为人头股,分给全体村民;20%为发展股,留存用于村里发展;20%为扶贫股,分给贫困户;5%为土地股,分给流转土地的村民。
今年,养猪场即可实现收益分配,雷竹则预计明年丰产。该村集体经济产业带给村民的益处并不止于此,雷竹基地每年租金为600元/亩,养护雷竹用工费合计1万余元,每年该基地可使村民增收逾8万元。养猪场长年雇用3至4名工人,每年用工费10余万元。
脱贫户唐吉良的妻子体弱多病,家庭生活重担几乎落在了他一人身上。虽然他揽下别人闲置的土地起早贪黑地劳作,一家人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房子已变成危房也没钱整修。
了解到他的情况,村里为他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加上其东拼西凑借钱才得以乔迁新居。去年,唐吉良一家四口分红收入1000余元。此外,一有工作机会,村两委也优先考虑他,今年在雷竹基地除了一个多月草,唐吉良收入逾3000元。
“扶贫好呀,有了扶贫政策,我才能住新房子,有了村集体产业,我们家收入才更多。”说起扶贫,唐吉良的话语简单而朴实。
养猪场产出的“废料”,该村也努力将其变废为宝。采访当日,正是该村集中供气项目签约日。该项目将投入20余万元在养猪场修建沼气池,铺设管道免费为周边40户村民提供生活用气。
虽然下元村已于2017年退出贫困村序列,但要防止以唐吉良为代表的脱贫户再返贫、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一条必由之路。对此,李燕伶及村两委干部心中早有了打算,该村计划维持现有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目前,该村正计划大力发展生猪直销,按照目前市场售价计,全面发展直销模式后,每头生猪可实现收益约1500元。此外,村两委正与代养公司积极磋商,寻求成为其代理商,努力实现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