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 综合类 本科公办
成都大学创建于1978年,是改革开放后首批地方城市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四川省、成都市重点建设大学,是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运动员村承办大学。学校历经多次合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的公立四川优级选科师范学堂和1911年的公立四川省城女子师范学堂。现拥有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附属医院,国家级抗生素研发基地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实践基地,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高校、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单位、四川省博士建设单位递进培育计划“优先培育”类建设单位。
学校始终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秉承“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校训,弘扬“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成大精神,坚持“雅成大德、恒成大器”的育人理念和“扎根成都、面向世界、服务社会”的服务定位,坚持内涵发展、改革创新、质量提升,着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优质社会服务和推动文化传承创新。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校位列世界排名第801—1000位,中国内地高校排名第49—95位。
学科专业 学校设有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医学、理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69个本科专业;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建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工程学、农业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药学学科2019年入选校友会评选的中国高水平学科。27个专业进入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自动化等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1721人,其中,正高及副高职称教师近800人,博士教师8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10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00余人。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近20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110余人。特聘两院院士3人、欧洲院士2人,特聘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40余人,特聘高端外国专家近30余人,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100余人。
人才培养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200余人,本专科在校生24504人)。立项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4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7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38门,获批全国首批“斯坦福创新创业课程实验中心”。建有省级以上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获批省级现代化产业学院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24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近三届教学成果奖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1项,其中一等奖9项。近五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190项、省级奖项2976项,其中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项127项,获得“挑战杯”省级以上奖项103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48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846项。近五年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超90%。建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张澜学院。
科学研究 现有科研人员1500余人,学校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特别是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聚焦适应区域产业聚集区、重点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建有包括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省社科联首批试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124个。近三年科研经费均超过2.5亿元、师均科研经费超过15万元。近五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63项,其中重大专项及重点研发课题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2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23项、国家艺术基金6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28项;发表ESI各学科论文4200余篇,多篇发表在《自然-微生物》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其中2022年发表ESI各学科论文1682篇;发表CSSCI论文399篇。我校教师负责的“超长寿命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与寿命预测”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参与的“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的《“三礼”名物词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2023年的自然指数排名中,学校位居全球第561位,内地高校第140位。王清远教授连续八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同时入选2020-2022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生涯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双榜单,10名教师入选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国际交流 学校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156所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与英国斯特灵大学合作举办斯特灵学院;开展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项,本硕博多层次海外联合培养项目40个、海外校际交流交换项目42个。开展国际通识课程,建有全球语言测试中心。建设全球研究平台集群,“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累计招收留学生3500余人,生源国74个,获评首批“四川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地方服务 学校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紧密对接成都产业生态圈及重点产业链建设需求,构建“政校企互动、产学研结合”的生态系统,助力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CC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与中国农科院、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新华三集团、绿地集团、成都大陆希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能投、四川铁路集团、天府超算中心和成都市多个区(市)县、市级部门建立了政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合作建有中国农科院成都研究生分院、新华三IT学院、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成都生态文明研究院、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与文化建设研究中心、成都新闻学院、天府文化研究院、成都文献中心、成都足球学院、成都研究院、成都市旅游研究院、成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药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全国首家)、四川省文艺评论(成都大学)基地等。
区位条件 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成都,是国家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中以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校集群聚集溢出效应,打造西南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桥头堡的重要集成大学之一。校区占地2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9.21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50.4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15亿元,图书馆馆舍面积5.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52.99万册,电子期刊95.2万册。学校师生校园文化、教学科研、学习生活设施完备、便利、现代,有一站式学生事务大厅、教师事务大厅、校友之家,拥有西南地区单体最大的高校图书馆1座、艺术学科分馆1座,建有成都东盟艺术中心、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学生心理健康中心,高标准建有体育馆、排球馆、恒温游泳馆、田径场3个、篮球场和风雨篮球场10片,拥有可承担大型学术会议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会议中心1个,在建科研大楼(生物与医药前沿技术研究中心),建有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
着眼未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将携手同心,共同奋斗,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加快建设成为成都的创新大学、开放大学、窗口大学,以成大之治成效展示成都之治形象,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型城市大学而不懈努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相关图片、字体、音频、视频等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zaoanwang@qq.com 苏ICP备17042053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