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把云南的声音说给中央听二

2024-11-07网络转载浏览:9452次

■都市时报记者杜弘禹蒋若梅许孟婕张小燕见习记者姜孟冬实习记者曹弘扬

朱有勇

农民喜爱的田头院士

寄语:要围绕“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个目标,尽力把事情做好,为特色农业提供技术、理论的支持。

他是一位站在科学巨塔尖端的农学家,最爱待的地方却是田间地头。

他身上有着无数光环和称号,却自认只是一个农民。

他让百万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1955年11月,朱有勇出生于红河州个旧市卡房镇。现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他是云南农学界的翘楚——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国际上创建了“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论”,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863项目、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5部,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2项。

这样一位院士,说起自己的理想来却异常朴实——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工作团队,为农民解决问题,深入田间乡下。

“我只是一名农民。”这是他对于自己身份的说明。

他是十六大、十七大代表,这次又当选十八大代表。

从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回到云南搞科研那一刻起,他就无怨无悔在云南的土地上呕心沥血地耕耘。他用三十年的时间,建立并在农村大面积推广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全国11省市累计推广1.2亿余亩,百万农民从中受益。

虽然已经拥有无数的荣誉,但他依然三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在各州市之间穿梭奔波,只为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熟悉朱有勇的人都知道,只要脚一踩到泥土,他就会变得异常兴奋。与土地相亲、与农民相亲,是农家子弟朱有勇的一世情怀,也是科学家朱有勇从未改变过的人生坐标。

邓前堆

做一辈子乡村医生

寄语:希望以后能一直为老百姓服务,帮他们解决困难,最大的愿望是家乡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邓前堆的事迹可以说是一个传奇。19岁时,刚当上乡村医生不久的邓前堆学会了过溜索,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溜索生活”。30年间,他溜索行医,为群众出诊治病解忧,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福贡县,位于怒江大峡谷中段,与缅甸接壤,总面积2756.44平方公里,拥有142.218公里长的边境线。从前这里不通公路,环境险峻,但无论是凌晨还是深夜,只要有人需要帮助,邓前堆马上背上药箱,溜索、爬山赶到病患家中。20多年来,有无数次的出诊,邓前堆未收过一分钱的出诊费,仅仅按规定收取医药费而已。

拉马底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是当地的贫困村,村民们无钱看病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只要生病的乡亲来到诊所,不论有钱没钱,邓前堆都会为他们诊疗,有时收入微薄的他还会为乡亲们垫付医药费。

邓前堆出名后,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梦想,表示要做一辈子的乡村医生。他说,乡亲们已经离不开他。虽然自己到过北京、走过昆明,但家乡依旧是最想回去的地方,他要为乡亲们继续服务。

出名以后,邓前堆的事迹广为流传开来,以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乡村医生邓前堆为原型的故事片《索道医生》在福贡开始紧张拍摄。可是在采访中,邓前堆并没有过多提及自己,他说得最多的还是家乡这些年的改变。

杨子芹

文化传承铺路人

寄语:把经济搞上去,让老百姓富起来,布朗族的文化不仅能传承好,还将更加繁荣。

布朗族特色文化传承下来了,传统文化产物还带领施甸县木老元乡哈寨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编草鞋、做衣裳——原本只是村民再寻常不过的手艺活,可是在施甸县木老元乡党委书记杨子芹的带领下,如今,他们做的鞋子可以卖到30元一双,民族服装更是畅销,一件的纯收入可到200多元。这门手艺不只让村民们受益,还传承了布朗族的文化。

以前村民还会担心手艺失传,如今它成了“致富经”,足以一直流传下去了。

木老元作为一个布朗族彝族乡,乡里没有太多经费用于民族文化事业,她就抓住青年节、妇女节等机会,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双语演讲比赛”,还组织群众开展打歌会、乐器制作等活动,尽可能为群众提供展示、传承和交流民族文化的机会。#p#分页标题#e#

身处大山之中,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使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有产业依托。但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条件差,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大困难。为此,杨子芹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努力探索发展之路。如今,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项目、资金支持下,乡里的烤烟种植、经济林种植初具规模,畜牧业正走上正轨。去年,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了20%。

罗玉生

用勤劳和热情带大家创富

寄语:希望把胶农努力奋斗的精神告诉越来越多的人,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23年,他和橡胶林相伴相守,寸步不离。

23年,他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带领组织群众种植橡胶、割胶、收胶。

23年,他获得殊荣无数,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胶工、劳动竞赛标兵……

对于这23年,他只有一句无比朴素但无比动人的注解:橡胶是当地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吃饭、住房、娃娃上学,都指望着它。

云垦江城橡胶公司岔河七队割胶组组长罗玉生是土生土长的江城县人。他的家乡位于曲水乡高山村麻栗树小组。

1989年,进入江城县橡胶公司岔河农场担任开垦组组长。9年后,胶树顺利开割,罗玉生当上了割胶组长,负责管理48亩地的割胶。这时候,困难来了,48亩地分散在不同山头,山头之间连小路都没有。各种物料都只能靠人背,背篓都背烂了几十个。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胶树开割面积居然逐年递增,公司及村民经济收入逐年提高。

其中的原因,罗玉生谦虚地说,就是四个字“以身作则”。他说,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得做好,言传再好,也不如自己做出个榜样来。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认为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核心职责所在。种植胶树、带领割胶、管理林地、到收胶站进行收胶管理……用心呵护,用情滋润,让橡胶林日渐茁壮,让老百姓日渐殷实。

李新萍

希望城市交通网络更加完善

寄语:我一定要在会上更好地建言献策,期待国家能将城市公交规划、公交专用道管理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

李新萍,昆明公交城市巴士有限责任公司十三车队驾驶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

5年售票、16年驾驶的经历,使李新萍与公交、与乘客结下了深厚情谊。李新萍的工作很平凡,无非是每天驾驶公交车在固定的线路不停地“轮回”,但为何42岁的李新萍就能摸准不同乘客的心理,并且驾车16年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和服务投诉?

“把乘客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互相理解、互相体谅吧。”李新萍谦虚地表示,自己没做过什么大事,都是举手之劳,但乘客却给了她很多的理解和温暖。

有一次,李新萍开着67路公交车在北京路口等信号灯时,突然听到“扑通”一声,回头看见一名30多岁的妇女从座位上摔倒在车厢地板上,脸色惨白。李新萍立即靠边把车停稳,一边和乘客一起把这名妇女扶到座位上,一边呼叫120救护车。救护车来了,那名妇女苏醒后说:“是老毛病犯了,血糖低,不用去医院,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这只是公交车驾驶员李新萍无数工作日中的一个片段。从公交公司的服务明星一直到全国劳模,李新萍认为,公交车驾驶员不仅仅只是她的职业,还是一种社会责任。

李新萍说,她把对自己职业的新鲜感,建立在了为乘客服务所带来的快乐中。她期待,国家能将城市公交规划、公交专用道管理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希望城市交通网络更加完善,方便市民出行”。

和红梅

维护好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寄语:当选十八大代表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一定要履行好职责,将会议精神带回来,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好。

和红梅,云南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2008年被授予云南省三八红旗手。

和红梅是云南省历届妇联主席中第一位少数民族,20多年来在多个领导岗位上的历练,让她与老百姓结下了情缘。

1982年,大学毕业的和红梅被分配到共青团德宏州委。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一个欠发达的贫困地区。“我当时背着铺盖到基层挂职,就住在老乡家,跟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

1996年,和红梅到潞西市(现芒市)任市委副书记,一干就是4年。4年里,她带着办公室的干部跑遍15个乡镇了解基层情况。“不接地气就不能体察民情,不了解百姓的需求怎么为民办事?”#p#分页标题#e#

今年,在云南省妇女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和红梅当选妇联主席。到了妇联,和红梅感到自己有了更多服务基层、服务百姓的机会。

“宁蒗地震后,我和几个同事立即赶到灾区看望受灾的妇女。当时,她们拉着我的手说,‘娘家人来看我们,太感动了’。那天下着雨,灾民们离开自己的家,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感到很无助。倾听完受灾妇女的肺腑之言后,我感到妇联做的是一些暖人心、聚人心的工作。”和红梅说,妇女的真情时时感动着她,感动着做妇女工作的每一个人。

在和红梅的心里有一幅蓝图:联合社会力量,推动解决更多事关妇女儿童的问题。“今年,云南省妇联将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努力办好20件实事,如实施农村单亲贫困母亲安居住房援建项目、实施母亲邮包项目等。我相信,妇女工作的机遇和条件会越来越好。”和红梅坚定地说。

王裕宁

守护百姓的安宁最重要

寄语:作为一名普通民警,我将一直践行惩恶扬善的誓言,忠于职守,守护着一方群众的安宁与幸福。

对于警察来说,许多侦破和抓捕行动,都意味着不可预知的风险。抓捕行动中嫌疑人扔出手榴弹,冒雨爬到底下就是万丈深渊的山洞中抓捕嫌疑人……这样惊心动魄的经历,并不是电视剧中的情节,而是云南省文山市公安局卧龙派出所副所长王裕宁的真实经历。

1996年,王裕宁从红河警校毕业后分到文山市公安局,一干就是16年。从基层派出所一名普通民警做起,先后走上刑侦中队长、派出所副所长等岗位。16年来,王裕宁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有朋友劝他别那么拼命、别那么执著,但王裕宁总是一笑了之。

文山市公安局做过这样的统计:平均4天王裕宁要破获一桩刑事案件,平均3.5天要抓获一个犯罪嫌疑人。16年的从警生涯当中,他破获的刑事案件是1600多起,抓获嫌疑人140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2005年9月,位于文山城区东风路上的州供销社住宿楼发生一起凶杀案。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王裕宁,无暇回家就立即投入到案件侦破中。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3天后,两个抢劫杀人的嫌疑人相继落入法网。这时,王裕宁才想起将近一周都没顾上和家人联系了。电话接通后,妻子在电话另一端哭出声来,“回家吧!”

提起妻子,对工作的事如数家珍的王裕宁沉默了,许久才轻轻地说:“她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亏欠她的也太多太多。”

夏天敏

让昭通文学走出大山

寄语:发现和培养作者,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我期望昭通文学走出大山之后,仍然能稳步发展,取得更大成绩。

夏天敏,原昭通市文联主席,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夏天敏就开始写作。直至现在,这位年近60的老人仍在继续着他的创作事业。“从小我就喜欢阅读,上小学以后,凡是能找到的书我都抓紧时间看。”夏天敏说,自己对书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痴迷,渐渐就生出想写的愿望。

说起自己的写作成就,夏天敏谦虚地说:“我没有天赋,有的是勤奋和韧性。”夏天敏先后在过工厂、文化馆、报社等单位。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学历,但在几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坚持学习,并把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看成是创作的重要手段。“《好大一对羊》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生活对我的刺激,我曾到山区扶贫,看到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农村现状。那种现状让我流泪,使我写了这篇作品。”

在潜心创作、不断攀登文学高峰的同时,夏天敏还把培养昭通作者作为一件重要的工作来做,已发现、培养了数十名作者。夏天敏认为,昭通文学的发展前景乐观,期待能继续出更多的新作者,也期待有一定成绩的作者能努力把作品推向全国。

有耕耘就有收获。至今,夏天敏已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出版12本书籍,已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奖、首届“绽放文学奖”等荣誉。同名电影《好大一对羊》在法国、美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上映,获加拿大维多利亚最佳故事片奖。

尼玛拉木

高原上的格桑花

寄语:这次开会,我一定要把藏区同胞们的意见反映到党中央去。希望中央能够更加关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

她是藏民心目中最纯洁的格桑花,澜沧江上勇敢的溜索姑娘,雪山上最美丽的信使。她就是尼玛拉木,云南省德钦县云岭乡的一名藏族女邮递员。#p#分页标题#e#

云岭乡面积有96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400多人,当地居住的全部是藏族。尽管邮路上自然条件恶劣,但是她无论天阴下雨,还是大雪纷飞,每天总是天不亮就起来,甚至怀孕9个月时还走在送邮的路上。

尼玛拉木服务的村寨分布在汹涌的澜沧江两岸,其中有一条邮路必须跨过澜沧江。而过江只能通过一条简易的、锈迹斑斑的溜索,过江的工具就是一个挂钩、一根麻绳。一个阴雨天,拉木冒着大雨来到澜沧江边,面对呼啸的狂风和咆哮的江水,拉木依旧套上溜索,箭似的“飞”了出去。可能是溜索沾了雨水太滑,她的身体一下失去平衡,也根本来不及“刹车”,头朝着江对岸的挡墙直冲了过去。在这关键时刻,岸边的老乡冲上来,把她紧紧地拽住,使她过了这道“鬼门关”。

毕世华

富民护边的领路人

寄语:作为边境上的村官,第一我们要促进边境的和平与稳定,第二要使我们村的产业得到发展。

毕世华,今年32岁,担任云南省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党总支书记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了。村里面的人对他最多的评价就是“关键时刻总是冲在最前面,信得过、靠得住”。

毕世华担任红岩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带领村党总支积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党员干部各项工作,同时带头学习,大力发展党员致富能手,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动群众谋发展的能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他带头修建使用沼气池、建盖大棚蔬菜,号召党员带头破除陈规陋习。

为了尽快让红岩村脱贫致富,他带领党员干部学习核桃、咖啡、坚果种植技术,推广经济作物产业化种植,穿梭在田间地头为群众授课。59岁的村民范小玉一家六口人原本住在破旧瓦房里,在毕世华的动员下带头种植核桃、咖啡,搞养殖,成为致富能手,家里还盖起了两层的小楼。范小玉说:“当初听村里说要推广种植核桃,还担心自己种不好,多亏了毕书记手把手指导。现在日子好过多了,以前种点甘蔗每年就七八千元,现在年收入有六七万元,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李娜倮

拉祜族的百灵鸟

寄语:作为一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名拉祜族民间原生态音乐人以及一名拉祜语乡村聘任教师,我将把拉祜文化带到课堂,传授给学生;将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歌,让广大群众传唱,把拉祜文化发扬光大。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寨子,一提到李娜倮,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道:“这可是我们拉祜族的百灵鸟啊!”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上几句李娜倮自己写的歌曲《快乐拉祜》:“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共同把心中歌儿唱起来,蜜样的幸福生活滋润着我,拉祜人纵情歌唱。”

李娜倮13岁时学会了吉他弹唱、跳舞,16岁时就已学会了作词、作曲。作为勐根村党支部委员,李娜倮积极参与项目开发,群众不愿做的,她带头做;群众想不通的,她做思想工作;群众有疑问的,她耐心解答。在农闲之余,李娜倮热爱民族文艺创作,发扬拉祜族文化。在李娜倮的村里有个雅厄艺术团,她任副团长。当时队员不多,她就挨家挨户地去动员。在她的努力下,很多村民加入进来,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60多人。为了让艺术团活动丰富,节目充实,她坚持写歌,如今自己写的拉祜族歌曲已经有30多首。还将党的政策法规、党建知识编排成通俗易懂的“本土”民族歌曲、小品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党的声音。

李娜倮创作的《快乐拉祜》、《真心爱你》、《新年快乐》等歌曲已拍成MTV在中央电视台《魅力十二》、《倾国倾城》等栏目中播放。2008年被评为普洱市“十大杰出青年”,2010年获全国青年歌手普洱市片区原生态唱法一等奖,2011年参加普洱梦想合唱团,并在中央电视台“梦想合唱团”节目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张润相

致富不忘乡亲

寄语:荣誉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当选十八大代表,意味着身上的担子更加重了。我希望把户撒优质稻做大做强,让户撒坝子的农户都受益。

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却怀着一颗热情善良的心,致富不忘乡亲,带领当地1000多户种植户增收致富;她热心参加各种公益事业,乡亲们亲切地叫她“张大姐”。她就是44岁的景颇族妇女张润相——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阿露窝罗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

1999年,得到乡妇联1000元小额贷款支持的张润相开始起步,生意越做越大。#p#分页标题#e#

2008年,陇川县启动打造一乡一品工程,户撒乡开始打造户撒优质米品牌。张润相抓住机遇,投资100多万元注册成立德宏陇川户撒阿露窝罗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优质米生产,由于品质优良,产品供不应求。

“现在,‘201’优质稻订单农户种植了1万多亩,全乡每5亩水田当中就有1亩是我们公司的订单原料基地。”张润相自豪地表示,“201”优质稻种植基地,引进灯光灭虫技术,保证粳米免受虫害,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粳米。

为了带动乡亲共同致富,张润相和当地1000多名农户签了订单,建立“201”优质稻种植基地,优价收购稻米进行精深加工。如今,公司生产加工的优质稻米“201”畅销全省,年营业额超过千万元。

张润相还经常参与各种公益事业,捐资助学、赞助运动会、抗震救灾......哪里有困难,她就将援助之手伸到哪里。“能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心里很踏实。”张润相表示。

(原标题:把云南的声音说给中央听(二))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