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陷入圈套 赚钱将计就计
可让包勇想不到的是,虽然成立了合作社,却迟迟收不上货。
当包勇到农户家收药材的时候,当地的几个经销商也跑去收货。甚至合作社社员刚采挖上来的宁前胡,还没下山就被其他经销商以更高的价格抢收走了。
宁国市中溪镇商贩 缪宁满:抢货啊,紧俏的时候,要不抢没有货。不抢哪有货啊。
员工 郭贵兵:我曾经因为这个事,差点跟人家干过一架,当时在农户家里收购前胡时,我出的价格是8块1毛,他跑过来要8块2毛钱,跟我们抢这个货。
宁国市中药材种植户 何金娥:一起有五六户在山上堵着,我们在那个山上不敢下来,我们也搞不清了,这个也要要,那个也要要。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种植户 周昌龙:当时的情况下,哪个收的高些就卖给哪一个了。
2009年12月,包勇出台了一项优惠政策,在对合作社社员户保护价收购药材的基础上每斤多加2毛钱,还给他们年底利润分红。这个优惠政策让农户吃了定心丸。
2009年的药材采收季节,包勇稳稳地收到了80吨宁前胡。可是一波不平一波又起,包勇稳定货源的这个举措,却为自己惹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2010年底,在宁国市中溪镇,流传着一些关于包勇的风言风语。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经销商 谢红胜:风言风语说,他肯定要倒闭的,像这样做下去他肯定要倒闭的。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经销商 毛有国:你货拉去,欠账,到处都是要账的。不付钱的。不负责任的。
不仅如此,每天到包勇家门口排队送药材的农户也突然出奇地多。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种植户 周正勇:那个场面,几百人,都是开车子送过去的,三轮车啊骑车啊。其他的什么胡乐镇的啊,宁墩镇的啊都往这个地方送。
包勇:从家门口那边一直停到电线杆下面一点,包括马路对面都停一些。
开始包勇还挺高兴,看来今年是个丰收年。可收了几天后,却发现情况不对劲儿了。
包勇:我还挺高兴,咦,看样子我做得还挺成功的。人家都相信我们,都过来了,到后期发现就有点不对头了,怎么回事啊?
以前到了采挖旺季,包勇的合作社最多时每天能收到一万多斤药材,可那几天,每天上货量突然达到了三四万斤,光现金一天就要付三十多万元。
母亲 吴春莲:从来没见过一天收三十多万前胡,鲜货,这么多款子付出去。我付到末了,我都有点急,一天这么大的量还得了啊。他们又不肯拉走,一定要卖给你。
这时,包勇却发现周边一些收购宁前胡的收购站此时却都关门停业了。而当地也开始流传起关于这件事的种种说法。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种植户 金南根:有的好像很气不过的,我们这些人都不收,让你涨死。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种植户 周正勇:全部让你合作社吃饱了以后我们再来收,他们是这么想的了。
记者:这件事儿怎么都知道,是当时宁国都知道这件事儿么?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种植户 周正勇:都知道,不光我一个人知道,都知道,是这么回事么。
每年的采挖旺季,是经销商们大展拳脚之时,可包勇的合作社由于收购价格高,得到当地老百姓信任。这却触碰了其他经销商的利益。因此,周边的一些经销商联起手来拒收,想用这样的方式把包勇拖垮。
宁国市仙霞镇中药材经销商 祝光荣:让你收三天,你再有钱你收半个月,你后来没钱你不是不收了么。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经销商 谢红胜:高价让他收,他吃不完的时候我们再来吃。今年他垮了,明年我们就可以大量做了。
眼看家里的现钱要支付光了,可来送药材的农户却是一天比一天多。没办法,母亲吴春莲只能打欠条,可就是打欠条,农户也还往这送。 母亲 吴春莲:打条子就是叫我也打不下去了,一天三十多万,你我打五天,几百万。没底了这个生意啊,我说像这么搞下去不得了。
母亲顶不住了,要关门停业,可包勇却不同意,他还要敞开大门,继续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