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上榜网
PC版

市场引领现代农业五——可持续发展

2024-09-18 01:39本站原创浏览:68次

王化海种植大豆的旱田,逐渐改成了水田,但王化海仍然坚持哪儿有旱地就种哪儿。

王化海:“我就跟打游击似的,我给管理区签了20年合同的地,也签400多亩地的合同,后来管理区说要改水稻,我就怕种水稻,地也没退,就是说有谁种就给谁种吧。”

2005年,一场涝灾不期而遇,再次揭开了人们心中的那道伤疤。朱学伟也是一个坚定的旱田种植户,那年,他种了400亩大豆,别人的水稻安然无恙、收入稳定,自己的大豆却受了灾。

朱学伟:“总共400多亩地,受灾100多亩,四分之一了,那就几乎没有什么收入了,就得赔钱了。”

2006年,朱学伟和王化海都开始种起了水稻,第一年种水稻,但他们的种植成本却比别人高出了许多。

王化海:“就是找人不好找,水田全靠人呢。插秧费花了3万块钱吧,3万块钱打住了,85块钱一亩地。”

几年来,赵万国靠种水稻发了财,水稻种得精,帐也算得精了,他购置了插秧机、收割机、脱谷机,农用机械一应俱全。

赵万国:“我这一台插秧机,今年插了300亩地,要是用人工呢,就是85块钱一亩,就是25000多元,人工收割一亩地起码60块钱,再加上脱谷费就得100块钱,现在要是用咱们自己的收割机,就是用5桶油就能下来,5000块钱,和人工比就能节省3、4万块钱。”

王永波:“我们八五六农场,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如果上不来的话,那么我们只靠人力,这些土地是种不完的,我们每个劳动力平均都在100亩地以上,所以没有机械化支撑,我们的农业很难想象保持现在的水平。”

10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八五六分公司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旱改水面积70万亩,水稻的种植规模达75万亩,粮食总产从10年前的8万吨增加到50万吨,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最大限度地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区域优势产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耕地的承载力与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到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增长,全年粮食产量超过4.9亿吨。

2007年8月3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这一天,山东单县的杨德荣在打理着自家的棉花,虽然他不知道国家有这样一个计划,但他却是这个计划的前期受益者。

杨德荣 村民 山东省单县李田楼乡杨集村:“把这个棉花柴换成钱,还干净了,还挣了钱,还卫生,人还和谐了。”

以前,当地农民都是用棉花秸秆烧火做饭,随着煤灶液化气的使用,秸杆就成了累赘,因当地禁止焚烧秸秆,农民只好堆在房前屋后,这样不仅费工费时,而且还要为此提心吊胆。

杨德荣:“秸秆到处都是,像那边那一片空地,整个都是的,你挨着我,我挨着你,那要一失火啊,就跟火海一样,它都是一个挨一个的,它没地方放。”

2006年12月,种了几十年棉花的杨德荣,听说棉花秸秆可以卖钱了,杨德荣为之一振,卖多少钱还在其次,起码这些秸秆又了一个存储的地方。

杨德荣:“去年我几亩地卖了4000多斤吧。”

记者:“4000多斤多少钱?”

杨德荣:“4000多斤400多块钱,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它能把咱的事给办了。”

当家里的秸秆很快就等变成了现钱,杨德荣想到,可以把秸秆当作一个生意来做了。

杨德荣:“一开始卖了自己的秸秆,后来知道收秸秆了,收秸秆了咱开着车又不费啥,现在家里都有农用三轮啥的,到外边收秸秆。”

一年下来,50多岁的杨德荣靠卖秸秆挣了1万多元,许多农民开始效仿,做起了秸秆生意,那么,这些人把秸秆到底没给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