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引领现代农业五——可持续发展
2006年12月,我国第一家生物质发电厂在山东单县建成并投产,当年便以每吨270元的价格,开始收购农民手里的秸秆。
林海 副总经理 国能单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我们每年用的秸秆的量,有20多万吨,按照每吨200多元计算,我们每年直接向农民支付的燃料的费用超过4000多万元。”
仅国能集团投产和在建的生物质发电厂有18家,分布在东北、华北、新疆等地,全国每年能产生的6亿吨农作物秸秆,其中一半可作为燃料使用,农民对秸秆的经营,得到的不仅是收入,还有一种全新的生活。
杨德荣:“你看现在的人,多干净多卫生,以前你没见这里,脏的没办法治,像你在这儿坐着,这个蚊子,腿上都堆得满满的,你打不及,现在多干净啊。”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协调了环境与发展这个“两难”选择的同时,也为现代农业赋予更加广泛的内容,农业不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的代名词,能源的、休闲的、文化传承等更多的功能被开发出来,农民收入的来源也更加广泛。
郑本良 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农家乐旅游协会会长:“农家乐收入还有带动三产,差不多每年3000万。”
这是浙江湖州市的荻港村,2005年,村里一个叫徐敏利的人,投资3750万,在村口搞了一个仿古建筑群,出手大、胆子大,村民不禁要问,她想干什么。
徐敏利 湖州市荻港村村民 荻港渔庄董事长:“我开头是想办个小小的,就是有个小饭店吃吃饭,到荻港来可以有一个比较干净一点的地方,是这样想的,我有这样的想法以后,村里主动来做我的工作,一定要叫我办成一个规模型的。
那么,荻港村为什么策动徐敏利投资一个这么大的渔庄呢。”
古时的荻港村芦苇丛生,河道纵横。上个世纪8、90年代,荻港村周边的周庄、西塘、南浔等水乡古镇相继得到开发,而处在喧嚣与张扬包围之中的荻港村,依然沉浸过去的生活节奏与生活内容之中,2004年,结合新农村建设,村里开始村容村貌的治理,这让荻港人又把自己的历史翻阅了一遍。
章金财:“荻港古村落建镇的200年,村里出了50多个进士,有23座古桥,有36个祠堂,这个桥就叫长春桥,是明朝嘉庆年间建的,已经200多年历史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个桥边的护栏被他们敲掉了,我们村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把新的护栏又装上去了,这样新旧就在一起了。”
2005年,荻港被评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当大家还沉浸在当选的喜悦之中的时候,徐敏利却看到了荣誉之后的商机。
徐敏利:“我们还有荻港古村这个很好的旅游资源,我造了这个渔庄以后,我觉得肯定是生意会越来越好的。”
徐敏利办渔庄的动机,也让荻港村看到了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但投资旅游设施需要资金,因此,当徐敏利找到村里要办渔庄时,村里说服她,办就办个高起点、高水平的渔庄,作为荻港村旅游和接待的景点,至此,荻港渔庄河荻港渔村的命运,就这样联系到一起了。
上海游客:“湖州本来就是鱼米之乡,是我们很想来的地方,我们有空就可以每个星期过来,钓钓鱼啊,喝喝茶啊,加上这个地方是有文化底蕴的,包括村里面明清的家具呀什么的,都有的,到这里来了,感觉一下文化气息。”
湖州地处上海、南京和杭州的中心地带,到湖州来的游客中,上海人占了绝大部分,到渔庄休闲,到渔村观光,荻港村的游客日渐增多。
上海游客:“这边的话,基本上没有污染,钓上来的鱼一点鱼土气都没有,我们钓上来鱼以后,自己钓,钓完了以后,送到餐厅里,他们帮我们加工好。”
借着上海的人气、荻港的渔村文化,荻港古村的旅游开始启动、这里的农民不仅知道渔桑可以经营,古老的渔村文化通过他们的经营,依然可以得到传承。
章金财:“作为荻港古村落,包括荻港渔庄,这是两个很好的资源,把荻港的人文历史、名人文化展示出来,把一些古建筑修缮起来,把我们抵港村作为一个江南水乡古村游这么一个景点,把它推出去,现在我们村里还成立了一个荻港古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我们通过旅游公司向外招商,引进外面的游客到我们荻港来,我们现在的游客越来越多,一年已经达到了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