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包公”带来的意外之财
记者:“这一个网箱有多大?”
梁池芬:“大概是60多平方米。”
记者:“能装多少鱼?”
梁池芬:“养得密一般都是八九千斤,有时候会养到一万斤。”
记者:“上面放这个网有什么用?”
梁池芬:“放这个网盖起来,不让它跳出去。”
闸坡三面环山,平时风平浪静,养殖区的旁边还有一个码头,水路和陆路交通都很方便。最重要的是当时养鱼的少,利润很吸引梁池芬。
记者:“当时的利润还高一些,是吧?”
梁池芬:“那当然高了,这个小杂鱼几毛钱一斤,大鱼几十元一斤,饵料便宜,卖的价钱高,一般都是四五十元一斤。”
当时有十几个渔民在这里用鱼排和网箱在大海上养鱼。
梁池芬:“这个桶绑在这个木头上,浮起来,浮力很大,这个锚有300多斤,把这个绳子绑在这个锚这里,绳子再绑到渔排上,固定渔排,风大,有潮水,固定,不会动。”1991年,梁池芬花3万元钱,做了一个当地最小的渔排开始养鱼。
渔民:“就是一个小渔排,两夫妻,带个女孩子,都是自己找饲料,自己喂鱼,反正应该干的活他们都自己干了。”
做了渔排,梁池芬只是养殖一些普通的鱼。怎么能快点挣钱呢?1998年,梁池芬注意到,这里很多渔民在养一种挣钱特别快的鱼。
梁池芬:“大家都喜欢养这种鱼,这鱼的周期短,100来天就可能卖了,别的什么鱼都要养一年。都是一斤挣两三元钱,比如说养50万条鱼,一斤挣2元钱,挣100来万,几个月时间。”
这种鱼叫金鲳,上个世纪90年代,金鲳的批发价格曾经达到50多元一斤,而且渔民们通过实践,认为它非常适合海上网箱养殖。
渔民:“出手快,比如说4月份投苗,投到7、8月份就可以卖,在这里8月和9月份的台风比较大。”
金鲳当时一条鱼苗要3元钱,梁池芬要养满一个渔排需要10万元钱,他拿不出这笔钱,这时梁池芬发现,当地网箱养鱼的人越来越多,但鱼苗很贵又不好买。那时,国内孵化鱼苗的很少,当地的大多数鱼苗都是野生或者是从台湾进过来的。鱼苗的利润,就是二级经销商也有20%以上。梁池芬他打听到,本地的鱼苗都是从湛江一个叫林华强的人那里批发来的。
这个人就是林华强,他是当时珠三角地区数一数二的鱼苗供应商,但当梁池芬联系上林华强,林华强却不愿意跟他合作。因为对于林华强来讲,与梁池芬合作,有很大风险。
林华强:“几万,几十万,甚至是超百万的生意都没有协议,都是打个电话,拉走再给钱,现在都还是这样。”
记者:“为什么这种情况?”
林华强:“这是历史形成的,大家在海上,签个合同也很不方便,而且大家都是没有文化的人,可以这样说,也不懂得合同法。”
作鱼苗生意,先拿货,卖完再付款,全凭信誉,因此林华强喜欢和有实力有声望的人合作。但是梁池芬却夸口,他卖鱼苗,保证林华强能挣到更多的钱。
梁池芬:“做生意,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反正大家会挣到钱就可以,一方挣到钱,人家挣不到钱,今天和你做生意,明天不和你做了,你这个人,不帮我挣到钱,那怎么行。”
林华强只肯放很少的鱼苗给梁池芬。并且要求梁池芬鱼苗卖出去,马上回款。梁池芬卖鱼苗,跟别人有所不同,他卖了鱼苗,还要去养殖户家里回访。
梁池芬:“到人家的排,过去看一下,那个鱼有虫子,那冲凉,怎么样,还有鱼如果喂得太饱,肠胃不好,要买一点药给它吃,有的养殖户不懂,你要自己到药店买过来送给他。”
当地早有卖鱼苗的,但都是只管卖,不管养,梁池芬卖苗还关心鱼苗的成活,这让养殖户感觉很不同。
渔民:“他卖的鱼价格公道,鱼的质量比较好,不会说鱼不好让人家点。”
渔民:“乐于助人,其他人有什么困难,他都肯帮助。”
梁池芬卖苗回款及时,而且不虚报鱼苗损耗率,在几次交易后,赢得了林华强对他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