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李玉双的“粘劲”

2024-09-21 15:19本站原创浏览:2768次

北京厂甸庙会   2007年2月18号,正是大年初一,李玉双带着老婆孩子风尘仆仆从黑龙江专程赶到北京,想通过庙会把他的粘豆包打进北京市场。

李玉双:“来来来,尝一尝,正宗玉双粘豆包。”

就在李玉双的粘豆包刚刚招揽些生意,一件谁也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李玉双:“一个老太太吃个豆包,吃完以后嘎巴嘴不动了,我说这是怎么了,不一会老太太从嘴里连同豆包拿出颗牙来。”

这场面把李玉双吓着了,粘豆包的特色就是粘,为了这粘劲他可是没少下功夫,可也不曾想把北京大妈的牙粘下来了,李玉双放下手里的活,赶紧和大妈套近乎。

李玉双妻子 姜鸿波:“我们是外地过来的,怕大妈因为这个讹我们钱,再一个周围围这这么多人看着,怕耽误做生意,赶紧和大妈商量。”

这一幕恰巧被正在这采访的黑龙江电视台记者周毅凛用相机拍了下来。

黑龙江电视台记者 周毅凛:“当时就是照片中的那个老太太,她说我牙掉了,当时很多人不相信,当时一看,真是颗牙,这么粘啊,哦,假牙,粘掉了,这帮人哈哈一乐,就完事了,就是这个老太太。”

李玉双和大妈一唠家常才知道,大妈年轻时候在东北插过队,爱吃东北粘豆包,算是半个老乡,李玉双赶紧送给大妈两箱粘豆包,大妈的气消了,带着豆包和假牙走了,可是围观的人却对这个能粘掉牙的东北粘豆包产生了兴趣。

李玉双:“当时看笑话的这帮人说这粘豆包好,东北人买,当地人不知道的说这么粘咱们也买回去尝尝。”

自从大妈的牙被粘掉后,粘豆包从3毛钱一个一直卖到了7毛钱,六天庙会粘豆包卖了16万元,剩下的锅底也成被前来抢购的人吃的一干二净。东北粘豆包打进北京市场心李玉双里有了底,美滋滋的回了东北。

今年33岁的李玉双2001年已经是个百万富翁,他把当地的山特产品贩运到北京、沈阳、哈尔滨一些大城市,成为当地跑市场的能人。2003年,他发现市场上对速冻粘玉米和速冻豆角需求量很大,而他一直从事的山特产品行业利润越来越薄,他不顾家人的反对转行做起了速冻食品,做这一行必须要有冷库,他执意拿出几年积攒下的一百多万元积蓄建冷库,可是冷库建了一半他的钱就花光了。

李玉双:“建到一半的时候感觉到这预算做得太低了,和实际投入偏差太大了,当时就傻了,脑子里就不知道想啥了,但是有决心,肯定把这冷库建起来,因为我看好这个产业了。”

骑虎难下的李玉双只好到处借钱,一心想把这个冷库建起来。

李玉双:“当时就是什么也不顾了,和我爱人商量,把家里的房子也折腾了,什么叔家的,姨家的,小姨子,只要是亲属能借到钱的地方全去借钱了。”

随着冷库的完工,李玉双也债台高筑,欠下外债近百万元,巨大的生活落差李玉双不但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也使他们的夫妻感情蒙上了一层阴影。

李玉双的妻子 姜鸿波:“日子好的时候基本都是大伙找我们帮这帮那的,后期的时候我们到处求人。”

李玉双的朋友 李长友:“他原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企业家形象,两三年之后他可能就是债主逼门。”

真正让李玉双感到对生活的绝望是2004年的秋天,指望当年收回一部分成本的李玉双没有想到,当年种植的粘玉米欠产,收不到原料,建好的冷库闲置一大半。

李玉双:“收苞米一年就那三四个月,平时就闲着,我也不能让冷库闲着,我想能不能再开发一个结合我的实际情况、结合我们地区原材料,再开发出一个新产品。”

2004年10月的一天,李玉双又到乡下李军家收购玉米,正赶上中午吃饭时间。

铁力市桃山镇五龙山村村民 李军:“也没做啥菜,就把粘豆包端上来了。”

饭菜虽然简单,李玉双确是满心欢喜,粘豆包已经有六七年没吃过了,可是刚吃到嘴里他就觉得这粘豆包不对劲。

李玉双:“和原来吃大黄米做的不一样,感觉特别细腻,口感特别好,我说为什么这么细腻啊,大嫂说这不是大黄米做的,就是给你种的粘苞米,剩的那粘苞米经过加工做的豆包。”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