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
PC版

万荣:大学生夫妻回乡当牛倌

2024-09-19 17:35本站原创浏览:4220次

别的牛场喂牛,不管牛大牛小,定时加草加料就行。卫万锡给饲养员提出“24小时喂养”,还得根据体重配饲料。随着牛场存栏牛数量的增加,怀孕母牛开始增多。怕母牛的奶水不够,卫万锡花5000元买回了一头奶牛,作为小牛的“奶妈”。

每次有母牛怀孕,卫万锡都会叮嘱为“孕妇”开单间圈舍,并单独开小灶,保证其营养。每天观察并记录母牛的情况也成了他的日常工作。小牛出生的时候是夫妻俩最高兴的时候。每次小牛出生,卫万锡夫妇就亲自当起了“接生婆”。“看到出生的小牛,他那个高兴劲儿!”董文娟开玩笑说,自己怀孕时丈夫都没这么用心过。

为了保证“优生优育”,防止近亲繁殖,卫万锡给每头牛都建了一个“户口档案”,标明出生日期、出生体重以及父母、祖父母信息。除了购进优质种牛外,卫万锡还定期和附近大的牛场进行种牛交流。

每次卖牛,数着到手的钞票,卫万锡总是高兴不起来。“牛被牵走后看着空空的牛圈,心里很不是滋味。”董文娟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卖牛时,丈夫卫万锡偷偷地哭了。“牛很聪明的,售卖的前一天,它们连草都不好好吃,瞪着大眼睛盯着你看。”

前不久,他把这几年来在养牛中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制定了从种牛购进、配种细节、亲属档案到饲料配比及质量控制、牛粪发酵的一系列标准细化。“将来我准备发挥专业特长,在我的养牛场引入计算机管理,建立养牛数据库。”

2009年,卫万锡夫妇成立了“万锡黄牛专业养殖合作社”。卫万锡的理想是把自己的养牛场规模扩至至少100头的数量,再把自己的养牛场作为一个养殖中心,辐射周边乡村。

【对话】

大学生养牛又何妨?

三晋都市报:当初面对质疑,为什么还要回来养牛?

卫万锡:我和媳妇虽然是大学毕业,但上的都不是名牌大学。大家都在城里争,那我们就回村。为什么非要在城里争个你死我活呢?我们选择养牛也是经过考虑的,虽然见效慢,但风险也小啊。

三晋都市报:人们觉得养牛和大学生不搭边,上了大学又养牛有点浪费。况且,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不一定能养好牛。

卫万锡:这是观念问题。以前,不少人认为,大学毕了业就端上了铁饭碗。现在就业形势不好了,大学生们就应该重新给自己定位。上了大学就不能养牛?没有这样的规则。北大才子陈生卖猪肉被媒体热炒,说明我们的社会观念有问题。大学生为什么不能养牛?

三晋都市报:陈生说,卖猪肉比卖电脑更有技术含量,那养牛的技术含量有多高?

卫万锡:这就是我要说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把牛养好,不一定能把肉卖好。现代化养牛靠的是知识、技术,我用5年时间摸索养牛,将来我还准备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养牛。

三晋都市报:调查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平均不到1%。对于大学生创业,你有怎样的建议?

卫万锡:许多大学生有创业热情,却很难付诸行动,现实困难当然会有,畏难心理重,怕风险,是不少人的共性。但不去尝试就不会成功。我认为,大学生创业要的是能吃苦、有眼光、不好高骛远。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