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准商机养泥鳅
记者赶到向生文的养殖场采访时,他正领着工人捕泥鳅、清塘子。
向生文:这个把它筛一下就符合卖的标准了。
记者:它离了水还能活?
向生文:能活,就这样,只需要一点点水,能够活5天以上,最少。
记者:5天以上。
向生文:一点点水,就需要一点点水。泥鳅是靠皮肤和肠道吸收氧气。
把这样的地笼放在池塘里,可以捕到池塘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泥鳅,剩下极少的一些泥鳅就钻到池底的泥里,只能人工挖。见记者好奇,向生文便邀请记者一起来体验挖泥鳅。但一进到池塘,记者就被难住了。
记者:走不动。
养殖池底厚厚的一层泥巴,让记者寸步难行,但对泥鳅来说,这里却是最舒适的环境。
记者:有一条。
向生文:还有。
记者:他地下这个泥是很黏很黏的,胶性的。
向生文:对,这个就是池底了。
记者:它这个就钻不动了吗?
向生文:钻不动了,再硬它也钻不动了。它只能在面上这十几厘米的泥里活动。
现在,向生文是当地有名的泥鳅养殖能手,一年销售泥鳅年近30万斤。
向生文曾在沈阳市做了10年的水产批发生意,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彻底转行养殖泥鳅。刚开始一连三年他接连受挫,投入了200多万元都打了水漂。而就在养泥鳅陷入困境的时候,向生文意外得到了一个配方,这个配方使得他摆脱困境,大获成功。
采访时,记者还得知,有人出多少钱都换不来的这个配方,向生文却不花一分钱就得到了。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向生文放下10年的老本行,回到四川老家养殖泥鳅的呢?他又是怎么得到那个配方的?
1997年,向生文和亲戚一起,从四川老家来到沈阳市做水产批发生意,能吃苦讲诚信,向生文很快站住了脚,还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水产生意他一干就是15年,到2006年时一年能赚一百多万元,日子很安定。但谁都没想到,这样的生活却因为一单生意发生了转变。
2006年年底,一位江苏客户给向生文打电话,请他帮忙联系一批泥鳅,定价五元钱一斤,这比当时的市场价高出了一两元,而且要的量也很大。
向生文:要的量是相当的大,一要就是几十吨。
价格高,量又大,向生文痛快地答应下来。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向生文这个老水产生意人都感到很意外。就在向生文四处联系泥鳅货源的时候,江苏的那位客户主动提出提高泥鳅的收购价格,一周时间,涨了三次价。
向生文:从6元多涨到8元,两天时间,最高的时候卖到11.5元。我很纳闷,他为什么一下子给我涨这么多,后来我知道,是脱节了,缺货了。
向生文:催。因为毕竟发货要一两天,货没到,客户等着用,他也着急,听说运费涨了。没事,没事,高一点就高一点。
如此提价收货,不计成本,这泥鳅是要卖到哪呢?向生文一打听才明白,原来他帮忙联系的泥鳅全部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只要有货根本不愁市场。
水产经销商:每次走货都是好多吨,轮船,几百吨那样走。
一周之内泥鳅的收购价涨了三次,四处调货却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那一笔生意让向生文赚了10多万元,也让他对泥鳅有了新的认识。
向生文:触动大,就想到这个泥鳅往以后发展的话,肯定有前景。货越少,养出来的产品肯定值钱。
当时向生文所经营的水产批发生意竞争越来越大,市场上的商户从最初的十几家扩增到上百家,利润越来越薄。而这一次的泥鳅生意,让向生文看到一个新商机。
向生文:我把这个泥鳅养着到最贵的时候才卖,自己养自己挣,还不是越挣越多吗?
2007年5月,向生文一边经营水产批发生意,一边到辽宁省葫芦岛市包了一片水塘,改造成泥鳅养殖池,购进种苗,叫上两个外甥,一起养殖泥鳅。
2008年春节前夕,沈阳市的水产市场里热闹非凡,商家们都在忙着备货,赶上春节的好行情,泥鳅也特别紧俏。
商户:过年的时候就得抢货。
商户:到处打电话,找。
记者:那时候还涨价吗?
商户:涨,因为没有货,都涨价。
商户:最贵的卖三十四五元一斤。
记者:到过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