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女在一撮牛毛上抓出的财富
那一头这么大的牦牛它能够梳出多少这样的绒呢?一年最多只有一百克。
一头牦牛一年只能产一百克牦牛绒,这引起了乔婉珊的注意。
牦牛号称“高原之宝”,全中国有一千三百万头,占世界总数的85%,而其中90%以上都生长在青藏高原。
乔婉珊想起一篇报道,说牦牛绒和羊绒十分相似。带着疑问,乔婉珊做了进一步调查,结果让她十分兴奋。她发现,如果可以把牦牛绒做成一个和羊绒一样的产业,那将是一个巨大宝藏。
回到学校,乔婉珊把自己的发现写成一份商业计划书。凭借这份商业计划,乔婉珊获得哈佛大学1.5万美元的奖学金。
2006年,乔婉珊拿着奖学金,信心满满再次来到黑马河。可是,连语言都不通,乔婉珊真的能实现她的计划吗?乔婉珊租下了一块空地,开出高价收购牦牛绒,可是果然并没有人买账。
看着牧民满脸的不信任,一句藏语也不会说的乔婉珊也只能干着急。如果再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那以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乔婉珊:我们完全不懂藏文,那如果翻译的人没有如实翻译,或是藏民所表达的意思,或是我们想要所表达的意思,并没有表达对,会变成在中间会有非常大的误解或者误差。
正在乔婉珊着急的时候,一个女孩的出现解决了问题。这个女孩就是卓玛,是一个来自甘肃,会说藏、汉、英三种语言的藏族姑娘。当朋友把卓玛介绍给乔婉珊时,乔婉珊像是看到了希望。
乔婉珊:这样子的人非常难找,在青海的人才本来就缺乏,平均藏族的教育水平,我们说平均,并没有这么高,所以我们能找到卓玛也是非常幸运。
乔婉珊觉得,自己找到了卓玛,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却没有料到她还是碰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让收绒计划遭遇到一个更大的危机。
8月的一天,乔婉珊和卓玛正在收购牦牛绒,可是当乔婉珊打开牧民送来的袋子一看,十分着急和失望。
乔婉珊:它这个牛毛都是变成一大片,都是打结的。然后,打结的话,之后其实在生产当中就会变成损耗。再来的话,其次有一些的话,比方说,因为我们都是按重量,如果里面有很多的土,很多的石头,或是非常湿,那这样子也不行,因为其实这样子增加了很多重量。
卓玛:因为就是他们拿过来的绒,质量达不到我们预期的,就是说用手和用耙子的绒,明显的就是不一样。
这就是卓玛所说的耙子。原来,乔婉珊为了收购好的牦牛绒,特意向畜牧专家讨教了一套收绒的方法,教给牧民,而这种耙子正是专家所推荐的。
卓玛:就是顺着它的毛往下这样梳,就这样梳。
记者:就是顺着毛往下梳。
卓玛:对对,这样往下梳,就是要轻一点,因为如果太用劲的话就会伤到它,痛的话它会跑。 记者:那像这样子的话,它梳出来的绒好不好啊?
卓玛:耙子梳出来的比较好,因为梳出来的比较蓬松。如果说用手这样扯的话,就是有很多长毛,然后是打结的。
记者:我可以试一下吗?就是不能让它痛,就是说要轻一点对吗?
卓玛:轻轻的,轻轻的,顺着它的毛往下。
记者:它不会动吧?其实我更怕它。
乔婉珊:小心,你别动它打结的地方。
记者:就是说不要弄上边,这样子?
卓玛:对。
记者:这样?
卓玛:对。
乔婉珊:以你这样速度的话,夏天都完了还没有梳完。
乔婉珊决定让卓玛去牧民家一探究竟,为什么明明专家说耙子又省时又省力,梳出来的牦牛绒还会更细,牧民就是不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