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水鱼与对虾混养模式后,林柏炎养殖的鱼成活率达95%以上。资料图片
当多数人因为去年价格跌破26元/千克(kg),今年不再养殖鱼时,神湾镇逸岛水产生态养殖场的林柏炎却积极地投入了大量成本和精力养殖鱼。如今鱼价格经历“过山车”式大起大落后,价格逐渐恢复正常,回升到约50元/千克(kg),养殖自然也开始回暖。
提及水产养殖的12年经验,林柏炎笑称和鱼的价格一样,他也不断经历着“大起大落”。事实上,在1990年毕业之时,林柏炎进入了一家国有银行从事计算机工作。直至2002年,当时完全身为“门外汉”的林柏炎才毅然决然地辞职,投身水产养殖业变作一名“渔夫”,并且在这个领域中摸爬滚打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致富之路。
一位IT行业的精英,如何华丽转身,成为水产养殖业中的技术行家和致富能手?其实,从南美白对虾、泰国笋壳到鱼等各种养殖品种,在林柏炎的“致富字典”中,“变”是他始终如一的制胜法宝。这个“变”,并非一场无章法无规律的盲目赌博,而是一种紧跟市场供求信息、调整养殖方向、错位发展品种、综合探寻经济效益的“洞察力”。
对虾“初体验”:几番浮沉练技术磨眼界
2002年,对IT界精英林柏炎来说,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从长袖善舞的计算机行业中激流勇进,进入一无所知的水产养殖行业摸爬滚打,拥有12年职业生涯的林柏炎将一切归“零”,却意外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2000年左右,整个IT行业均陷入低潮,林柏炎第一次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规划。“2002年时,我和朋友无意中发现在惠东、汕尾等地,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非常火热,每斤销售价可以达到30多元,当时的自己也正好想寻找一个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话虽如此,从熟悉的IT业毅然决然走出来,充当水产养殖的“门外汉”,林柏炎回想起来,仍然觉得是一个“风险非常大”的决定。
“水产养殖业比IT业的技术含量还要高。”正因为深谙“技术”对农业生产之重要性,林柏炎很早便以“门外汉”的虚心和坚韧,不断学习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技术。当时,林柏炎和朋友专门到福建等地去考察了对虾高位池养殖模式,并在许多养殖户还未引进之时便投入了大量成本对虾塘进行改造。
很快,林柏炎与养殖场合伙人就感受到了“对虾”养殖致富的初体验。“在2002年来说,高位池养殖模式在业界并不普遍,由于其在虾塘全铺设地膜,水位深,提高了对虾的产量和质量,亩产普遍都在1000斤以上。”2002年到2005年,随着市场上南美白对虾的价格一路上扬,产量不断上升的林柏炎通过对虾养殖赚到了近200万元,这便是他通过练技术淘到的“第一桶金”。
创业的喜悦仍未消退,林柏炎很快就遇到了水产养殖生涯中的巨大冲击。2006年,林柏炎敏锐地发现,给自己曾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南美白对虾,产量突然急转直下,大批对虾因为污染和病害无法成活。20062006年短短两年时间,林柏炎几乎将前几年的利润全部赔了进去,在“大起大落”中再一次回到原点。
“血本无归”后,林柏炎很快摸清了问题所在。“这还得怪我的眼界过窄,看到高位池养殖可以带来短暂的经济效益,却没有注意长远的生态保护问题。”当时,对虾池底污染物、粪便等排泄物被直接排放了出去,几年之后林柏炎养殖场的生态跟着受污染的水产环境一起恶化,造成病害对虾越来越多。
吃一堑长一智,2008年,充分考察了相关技术领域和先进设备,林柏炎花费了约160万元,用40亩水塘开始试水“循环水设备”。搭载着去污、沉淀、处理、蛋白分离系统,林柏炎决定将眼界放宽,降低水池中的有害物质,从根本上提高对虾产量。
在“对虾初体验”中,林柏炎也摸索到了自己水产养殖的一个经验:除了练技术站稳市场脚跟提高产品的产量和产值,还应不断“磨眼界”让自己在市场搏击中持续性发展。
混养“新模式”:鱼充当养殖场的“警察”
入冬以来,林柏炎在神湾镇逸岛水产生态养殖场养殖的鱼陆续收获上市,7500千克(kg)鱼以塘头价48元/千克(kg)被鱼贩收购销往长三角等地,收入不菲。而这全靠林柏炎试水鱼与对虾混养模式,让鱼成活率95%以上,走出高效益增收路。
趁着好的市场行情,林柏炎陆续刮鱼收虾上市,鱼虾各有收获。据匡算,共收获了7500千克(kg)鱼,规格0.4-0.8千克(kg)/条,大小不等,塘头价卖到约48元/千克(kg),主要销往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另外,混养其中的对虾也有收获,亩产100千克(kg)左右,规格60只/千克(kg),塘头价卖到30元/千克(kg),增加了一笔“额外”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