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高考在线!
距离2025高考还剩57
当前位置:首页 > 录取分数 > 正文

一夜损失8000万 一招翻身

发布:2024-11-09 10:00:4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40 手机版
一夜损失8000万 一招翻身

天气预报:大部分地方都将会有阵雨出现。北部湾海面,本岛四周海面,有南到西南风5到6级,阵风7级。

7级的风浪,人在船上站都站不稳。在海上刚走了两分钟,记者就趴在船上吐了个底朝天。他叫黄达灵,这样的天气,他却非要出海去看看。

这是距离陆地十多公里的地方,黄达灵要看的,就是这些漂在海上的网箱。他告诉记者,这样一口面积不到0.2亩的网箱,可就相当于陆地上15亩鱼塘的产值。

黄达灵:市场好的话,可以卖到五十多万。

记者:就这么一网?

黄达灵:一网,一口,就是一口网箱。

人们说,这里的网箱比陆地上同样面积的池塘能多赚80倍。十年前,一网箱卖50万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如今这早已不是新闻,而且能卖到如此高价的,还是一种原来谁都看不上眼的不三不四的鱼。这一切,就因为黄达灵。

渔民陈高:真真正正的第一个创始人,你不服不行,人家搞得好,你搞不好,然后你现在跟着人家去搞,你不服?不行。

水产经销商张国权:福建话不是有句什么话,就是敢拼才会赢,他敢拼。

临高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符克:敢吃螃蟹的人。可以说感谢他,我们临高的渔民在渔业发展方面是敢吃螃蟹。

黄达灵是当地渔民的偶像,而对很多外地经销商来说,找到他也意味着找到了财路。

为了把八万斤活鱼送上这艘大船,工人已经忙了整整两个小时。不远处,四万斤冰鲜也正在紧急装船。

员工:一天就12万斤。

记者: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多少?

员工:最多的时候12万斤,干工干不了,来不及。

这种鱼叫金鲳鱼,就是那种曾经被称为“不三不四”的鱼,如今,一天卖出12万斤,还是供不应求。

黄达灵:明天涨了2元,15元一斤。

记者:明天就15元一斤了吗?

黄达灵:订了,订了。

记者:已经订了?

黄达灵:订了。

金鲳鱼经销商余德艺:没鱼,他要抬,我们的市场没办法了,必须要买一点。

不管价格怎么涨,经销商就认黄达灵。忙活一上午,120多万元就装进了口袋。现在,提起黄达灵,那是人人佩服。临高县也因为他,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可当初黄达灵进军这个行业时,一度被认为是想出风头。谁想到,他这风头一出,居然直接让养殖效益提高了八十多倍。

头咀村是黄达灵的老家。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家家户户自造船出海打鱼,黄达灵因此看到了一个来钱快的生意,创造了只用36元一个月赚17万元的神话。

黄达灵:你看,造那么大的船都要用木料。哪个是做楼板的,哪个是造船的,哪一个是做骨架的,我都很清楚。

用36元买车票,黄达灵跑到外地赊木材到村里来卖,独家生意做了一个月就挣了17万元。随后,他用这笔钱抢抓一个商机,一个星期把17万元变成了100万元。

这是三亚市最大的水产码头。1993年时,这个码头供应着广州水产市场90%的货源。当时,黄达灵在这里租了一个档口,拿三万元钱买了市面上第一批大哥大,随时了解鱼市行情。

一天,黄达灵得到一个消息,码头上新到了一批鱼,正是广州市场上没有的。黄达灵连夜收了一车鱼直奔广州,赶在开门前到了水产市场,一开车门,生意好得出乎想象。

黄达灵:不到三个小时我就卖光了。

三个小时黄达灵就挣了五万元,这让市场上其他经销商坐不住了,一时间,很多人争着奔向三亚码头,抢购渔民手里剩下的鱼。可黄达灵的做法却和别人不一样,一车鱼卖完他就休息,不收鱼了。

黄达灵:这个市场一天能容纳五部车的量,你现在拉十二部车下去了,那价钱,你说,价格肯定下去了。今天你的鱼卖不出去,明天你要减一元,你卖不完,第二天要降两元。

【免责声明】 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为网络采集或手工转载稿件,如相关图片、字体、音频、视频等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稿件。

图文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