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时报记者杜弘禹蒋若梅许孟婕张小燕见习记者姜孟冬实习记者曹弘扬
朱有勇
农民喜爱的田头院士
寄语:要围绕“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个目标,尽力把事情做好,为特色农业提供技术、理论的支持。
他是一位站在科学巨塔尖端的农学家,最爱待的地方却是田间地头。
他身上有着无数光环和称号,却自认只是一个农民。
他让百万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1955年11月,朱有勇出生于红河州个旧市卡房镇。现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他是云南农学界的翘楚——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国际上创建了“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论”,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863项目、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5部,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2项。
这样一位院士,说起自己的理想来却异常朴实——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工作团队,为农民解决问题,深入田间乡下。
“我只是一名农民。”这是他对于自己身份的说明。
他是十六大、十七大代表,这次又当选十八大代表。
从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回到云南搞科研那一刻起,他就无怨无悔在云南的土地上呕心沥血地耕耘。他用三十年的时间,建立并在农村大面积推广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全国11省市累计推广1.2亿余亩,百万农民从中受益。
虽然已经拥有无数的荣誉,但他依然三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在各州市之间穿梭奔波,只为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熟悉朱有勇的人都知道,只要脚一踩到泥土,他就会变得异常兴奋。与土地相亲、与农民相亲,是农家子弟朱有勇的一世情怀,也是科学家朱有勇从未改变过的人生坐标。
邓前堆
做一辈子乡村医生
寄语:希望以后能一直为老百姓服务,帮他们解决困难,最大的愿望是家乡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邓前堆的事迹可以说是一个传奇。19岁时,刚当上乡村医生不久的邓前堆学会了过溜索,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溜索生活”。30年间,他溜索行医,为群众出诊治病解忧,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福贡县,位于怒江大峡谷中段,与缅甸接壤,总面积2756.44平方公里,拥有142.218公里长的边境线。从前这里不通公路,环境险峻,但无论是凌晨还是深夜,只要有人需要帮助,邓前堆马上背上药箱,溜索、爬山赶到病患家中。20多年来,有无数次的出诊,邓前堆未收过一分钱的出诊费,仅仅按规定收取医药费而已。
拉马底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是当地的贫困村,村民们无钱看病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只要生病的乡亲来到诊所,不论有钱没钱,邓前堆都会为他们诊疗,有时收入微薄的他还会为乡亲们垫付医药费。
邓前堆出名后,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梦想,表示要做一辈子的乡村医生。他说,乡亲们已经离不开他。虽然自己到过北京、走过昆明,但家乡依旧是最想回去的地方,他要为乡亲们继续服务。
出名以后,邓前堆的事迹广为流传开来,以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乡村医生邓前堆为原型的故事片《索道医生》在福贡开始紧张拍摄。可是在采访中,邓前堆并没有过多提及自己,他说得最多的还是家乡这些年的改变。
杨子芹
文化传承铺路人
寄语:把经济搞上去,让老百姓富起来,布朗族的文化不仅能传承好,还将更加繁荣。
布朗族特色文化传承下来了,传统文化产物还带领施甸县木老元乡哈寨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编草鞋、做衣裳——原本只是村民再寻常不过的手艺活,可是在施甸县木老元乡党委书记杨子芹的带领下,如今,他们做的鞋子可以卖到30元一双,民族服装更是畅销,一件的纯收入可到200多元。这门手艺不只让村民们受益,还传承了布朗族的文化。
以前村民还会担心手艺失传,如今它成了“致富经”,足以一直流传下去了。
木老元作为一个布朗族彝族乡,乡里没有太多经费用于民族文化事业,她就抓住青年节、妇女节等机会,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双语演讲比赛”,还组织群众开展打歌会、乐器制作等活动,尽可能为群众提供展示、传承和交流民族文化的机会。
上一篇
散养的蛋鸭更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