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胜:“这个吧,三公斤。”
记者:“它加工成葛粉有多重呢?”
张远胜:“纯粉是吧,一市斤,清洗干净,完了破碎。破碎之后呢,用水冲,通过好多,16道工序,完了把它,沉淀下去的最白的,也就是葛根粉。”
加入了葛粉之后,生意仍然没有好转。葛粉豆丝成本高,一斤卖到了十块钱。与周围才2,3块的普通豆丝相比,简直是天价。一天下来卖不了几斤,家里的生活开销和孩子的学费都成了问题。家中的经济每况愈下,张远胜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判断了,豆丝里面到底没有商机呢?
张远胜:“压抑呗,这种压抑,比什么都刺激,它刺激你的神经,这么做下去,我的产品往哪儿销啊,在当地都销不出去,你走出去怎么销。”
正当张远胜为销售发愁的时候,他听说有村民做豆丝挣到了钱。可这些人从来没有在市场上卖过东西。那么,他们的豆丝销到哪里去了呢?
在村里打探了一番后他了解到,镇政府也在收购农户的豆丝,包装之后作为对外礼尚往来的物品。不久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他听说镇长胡庆华原来就是自己的战友,于是壮着胆子来到了镇政府,希望能借助这个关系拿到一些资助。
张远胜:“他问我要这个钱做什么,我说这个钱我想做包装。但是我提到包装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们领导就说了,我这里还有一些包装,没使完,你看你能不能先拿去用上。”
副镇长 何木林:“政府当时用了一部分,没用完。我就建议他把我的包装拿去。”
张远胜把包装拿回来一看,上面印着:木兰山特产字样。他一下收到了启发,自己的豆丝中含有黄陂盛产的葛粉,不就是木兰山的特产吗?政府的包装用完之后,张远胜又印制了自己的新包装,销售口号不再是湖北特产,而是黄陂木兰山特产。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木兰山风景区,而豆丝的价格则升到了一斤10元。
木兰山风景区大大小小的餐馆有几十家,张远胜把自己包装好的豆丝加上自己的名片一家一家的送。令他意外的是,虽然绝大部分餐馆都了解豆丝,也认可他的湖北特产,但很少有人答应进货。
张远胜:“人家都是这么说,你这个产品好啊,可是我没有吃过。那人家都在工作,你怎么去给人家吃啊。又不是熟的。”
原来,干豆丝本身是无法辨别其口味的。只有尝过了才知道质量如何。而且煮豆丝的功力也影响豆丝的口味。送到餐厅经理室的豆丝往往被人遗忘在了角落。眼看推销了好几个月都没有什么进展,妻子陈翠珍是有了一个大胆的主意。她主动提出到餐馆里去教人煮豆丝。
陈翠珍:“开水开了之后再下豆丝,我一般是这样做的这样做的豆丝出来。它的味道非常鲜,又好吃。煮到一定的时候,这个豆丝里熟外熟,它也不糊汤。”
湖北游客:“感觉到了嘴里就头就感觉化了似的。”
湖北游客:“我们家的那个豆丝一般都是粘乎乎的,它看起来还一根根的,不像豆丝。”
湖北游客:“感觉它这个比我们那的好吃。”
记者:“怎么个好吃法呢?”
湖北游客:“就是说,它那个味道,我也说不清楚,我们那儿没那么稠嘛。”
湖北游客:“我觉得到黄陂来,一定要吃吃这边的豆丝。”
亲眼见到了顾客的反应之后,餐馆都渐渐开始信任张远胜的豆丝。有的餐馆甚至用它取代米饭作为主食供应。
2005年,张远胜成立了食品厂。除了原有的葛粉豆丝之外,他还开发了其他口味的系列食品。正当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一项好端端大生意飞了。
2006年夏,一位武汉的大客户找到张远胜,一下子开出了6000件的订单。这下张远胜是又喜又愁,喜的是按每斤10元计算,6000件就是一百万的收入。愁的是,上哪儿弄这么多豆丝去?湖北省夏秋时节潮湿多雨,用大米和绿豆做出来的豆丝很容易发霉,加上夏天炎热不利于保存,所以一直以来,豆丝都只是在冬天生产。
记者:“豆丝一般什么季节吃啊?”
长轩岭镇村民:“一般的时候,像我们这乡里都是下半年吃。”
记者:“为什么下半年吃啊?”
上一篇
依靠科技搞养殖
下一篇
“羊经济”让东乡族群众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