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饲料管理 > 正文

换个卖法更赚钱

这个不愿意把自己家芦苇地转包给于忠学的人叫张世胜,他家有300亩芦苇,一般情况下每亩苇塘能筛选出150斤上等苇子,按照当时收购商给出的1毛3分钱一斤计算的话,一亩苇塘折合20元钱,张世胜的300亩苇塘大约收入6000元,于忠学想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每亩再加上5元钱收购大家的苇塘里的芦苇,张世胜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张世胜:“农民图个啥,就为点钱吗,没人买就想卖,有人买吧就想抗抗价格,就这意思,就想多卖点钱。”

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张世胜一样,实在没有办法的于衷学只好不断的提高芦苇的收购价格,每斤收购价甚至高出收购商7分钱,达到了每斤2毛钱一斤,这时张世胜终于松口了。

张世胜:“所以还是包给他了,心甘情愿吧。”

记者:“包给他感觉划算吗?”

张世胜:“划算,还是卖给他合适,还得像他说声谢谢啊。”

于忠学:“别谢我,好好干老婆孩子高兴比啥都强。”

张世胜按照2毛钱一斤的价格把自己家的300亩苇塘转包给于忠学收入9000元钱,比卖给收购商多收入了3000元。大家愿意把苇塘转包给于忠学也不都是因为价格的原因,2006年于忠学收购了5000多亩苇塘,每年冬天要请很多人工割苇子,一天五六十元钱工时费,使这些转包苇塘的户家们有了双份收入。

张世胜:“他又给我拿钱买一个刀,我跟他赚了5000多块钱,用到割完苇子又到架子上干活,一天60多元钱,干了一个多月,这也相当于8000多元钱了。”

记者:“你家多少亩?”

农民:“我家有20多亩。”

记者:“你自己卖能卖多少钱?”

农民:“500元钱。”

记者:“卖给与老板以后呢?”

农民:“800元钱。”

记者:“多卖了300元钱,我再给他打工,又赚3000元钱,也是一冬。”

像于忠学一样的经纪人大户如今在烟筒屯镇有40多户,他们把收购回来的苇子分等级深加工,提高了芦苇增加值,随着产量的提高,他们直接给山东、天津等地的出口厂商供货,取代了收购商这一中间环节,获取更大的利润。记者在烟筒屯镇采访的时候,已经是收割苇子的扫尾阶段,好苇子已经卖得差不多了,经销大户们正忙把剩下的烂苇子打成包卖给造纸厂。

记者:“这些芦苇是不是最差的了?”

大户:“这是最次的了,价格低,好的苇子都挑出去了,这最次的卖三百三三百四亿吨。”

记者:“这是最差的芦苇了,好的挑选走了?”

大户:“对,好的400多元钱,500元钱一吨。”

芦苇还是那些芦苇,换了一个卖法,烟筒屯镇的苇农人均收入就从几年前的几百元增加到1500元,现在再也没人把芦苇当做少火柴了,2007年烟筒屯镇芦苇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