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殖技术 > 正文

市场引领现代农业五——可持续发展

50年前,这里曾有一个面积1.6万平方公里、最深处超过60米的淡水湖泊—青土湖,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这里湖面消失,水干风起,沙逼人退。

甘肃省民勤县东容村六社 2007年8月8日

从2006年起,这个曾经有200多口人的村庄,只剩下了魏光财一户人家,曾经的热闹情景,也成了魏光财最珍贵的记忆。

魏光财 甘肃省民勤县东容村六社:“最热闹的那个时候就是,我们就互相的来来往往的,就走家串户啊,他到你家,你到他家,每年冬天也好夏天也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到一块,看电影也好,那个时候非常热闹,唱啊、喊啊、跳啊,每年过春节,还扭秧歌,跳舞呀,唱歌呀。”

魏光财今年55岁,几十年来,他眼睁睁地看着沙漠离他们的家越来越近,乡亲们纷纷搬走,东容村六社,只剩下这断壁残垣。

魏光财:“我们这个村子原来有三四千亩土地,后来人陆陆续续地搬走了,沙子也多了,极其的干旱,上游来的水也少了,地也没办法种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遥遥相望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以每年5到10米的速度,最终在民勤县境内形成和龙。

黄发军 民勤县农牧局主任工程师:“这边是腾格里沙漠,这边是巴丹吉林沙漠,如果没有这条路,我们就分不清,哪个是腾格里沙漠,哪个是巴丹吉林沙漠。”

尚勋武 甘肃省农业厅副厅长:“如果这两大沙漠连起来了,那么我们很多的南部,我们河西走廊,整个可能都会被移动的沙丘慢慢的把它掩埋了。我们民勤的这个生态灾难,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地下水的补充没有了,而我们为了灌溉作物,又在打井取水,这几年民勤的地下水的下降速度很快,每年都在一米以上。”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民勤的沙漠化直接关系到河西走廊的安危,甚至影响西北、乃至华北的生态环境,温家宝总理曾为此作出重要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治理沙漠、拯救家园,对沙漠化有切肤之痛的民勤人,开始在节水与增收这一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寻求突围。

对东容村六社这样的村庄,实行生态移民,恢复地下水?农业生产从2006年开始推行节水农业,当地农民把自己花数万元打下的深井彻底填埋,用这一根细细的水管取而代之,精准的滴灌节约了大量的灌溉用水,同时,通过推广双垄地膜覆盖和日光温室大棚,使马铃薯产量提高了三倍,也使玉米的产量大幅提高。精准滴灌、地膜覆盖、日光温室,这三种事关可持续发展大计的节水增收模式,在民勤县迅速铺开,到2006年,全县仅日光温室已发展到3万多亩。

尚勋武 甘肃省农业厅副厅长:“如果用我们现代技术,武装和改造我们的传统农业,我想可能会恢复过去的青土湖,在这个地方形成一个湿地,就可以阻止两大沙漠的汇合。”

耕地有限、人口扩张、生态失衡,农业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人们开始思索,再过一个50年,我们农业将怎样持续发展,半个世纪后,我们的家园又将是个什么模样?

高卫平是山西省临县曲峪镇的红枣经纪人,每年都要到20公里外的克虎镇收红枣,再卖到东北各地,而几年以前,曲峪镇和克虎镇的红枣经纪人,还是一对冤家对头。

高卫平 山西省临县曲峪镇红枣经纪人:“我现在去看那边的红枣,我一年经营自己的,带贩别人的红枣,每年能卖个50到60万公斤。”

曲峪镇有栽种红枣的传统,退耕还林中,在坡耕地和荒山荒沟里都栽上了既可防风固土,又能增加收入的枣树,并通过不断改良品种,红枣的品质在全县出了名,1999年,曲峪镇打出了“曲峪红枣甲天下”的牌子。

卢乃林山西省临县曲峪镇曲峪村村民:“我们村里大部分人,基本上就是靠种枣树生活,一市斤卖个一块钱左右,特大枣就卖个5到7块钱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