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眼前这个藏族姑娘的叫声,出现了这样的一幕:突然从远处的山上跑下来一群像这样个头不大的猪。
刘慧彬:它在周围的牧场上,很少回来,牧民就用青稞面、燕麦还有盐就给它撒,给它定量撒,定期撒,慢慢它习惯就能回来。
记者:你这么喘是怎么回事?
刘慧彬:海拔太高。
记者:现在大约海拔有多少?
刘慧彬:这现在海拔应该是三千五,至少是三千五。
这就是蕨麻猪。这种猪长年生活在高海拔的牧场,它的名字也是因为长期吃这种草原上特有的蕨麻草而得名。
专家:饲养方式是多少年来一直延续的一种放牧饲养方式,也是目前我们国内较少有的几种以放牧方式饲养的地方猪种。
原来,蕨麻猪本身的特性就是以放牧的方式饲养,在夏季,只有在深山里的牧场才能找到。
刘慧彬自称是中国拥有蕨麻猪最多的人,那他自己的猪在哪?牧民养殖的蕨麻猪又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2006年7月,刘慧彬几乎走遍了甘南州的草原,他发现,蕨麻猪之所以不好找,除了它是游牧的生活习性外,这种猪生长周期长,一年也仅能长到三十斤左右,而且濒临灭绝。
专家:主要原因还是与他传统的养殖习惯有很大关系,他们的主导产业是养牛和养羊,猪只是他养殖的一小部分,他牧民没有认识到这个资源的潜在的价值。
刘慧彬意识到,要想养殖蕨麻猪,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从牧民手里收购蕨麻猪进行保种,可牧民手里的蕨麻猪多少钱也不卖给他,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藏民:从我的祖先他就是养殖这个东西(蕨麻猪),藏族人的传统,养殖蕨麻猪,就是为了自己家吃,就没有卖过。 刘慧彬靠直爽的性格,很快和藏民打成一片,成为朋友,接下来收购蕨麻猪就顺利多了。2006年9月,他在甘肃定西市岷县投资七万元,建了一个五百多平米的保种场。眼看着纯种的蕨麻猪一天天增多,他的信心也越来越大,自己的人生理想就要实现了。那么,刘慧彬到底在蕨麻猪身上发现了什么商机呢?
刘慧斌:我能把农村的一些很不错的山里的宝贝给城里人拿来,这个是海量的,这里面我就能挣到钱。
记者:那你上班不挣钱吗?
刘慧斌:上班挣钱,但是相比较,我想干这个事,那这个就是,山里面这个东西就是金矿。
一直以来,当地的蕨麻猪就名声在外,可外面的人却很难吃到。刘慧彬当记者多年,他敏锐地感到这是个商机。因时机还不成熟,所以对于为什么进山养蕨麻猪的原因,刘慧彬一直不愿意说。
刘慧彬在藏区收上来的蕨麻猪一天比一天多,一切都向他设想的方向发展,眼看就能成功,可不幸却发生了。
刘慧彬:刚好走到这,雨刷都放到最快,刷不及了,刷刷一直刷,雨就特别大。
冯岷川:在车里面的时候看不见,前面什么都看不见,雨特别大。后来觉得车怎么动着呢,我把窗户拉下来一看,水那么高,我说赶紧跑吧,水怎么这么大。
这些照片是当时那场洪水过后拍摄的,暴雨仅下了二十几分钟,由于下得很急,引发了泥石流,山上的石头伴着洪水肆虐地向他们冲过来。
刘慧彬:当时就只有害怕,然后发现车晃悠,我就跳车。
朋友:猪全部淹掉了,没找到。
记者:怎么不去找猪去呢?那么值钱的猪。
朋友:那么大的雨,我保命都来不及,还管得了猪吗?
人脱离了危险,可一百二十多头蕨麻猪就这样没有了。无奈,刘慧彬只有接着到牧区收猪,可这时候,他却一分钱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