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林爱福下海经商,加工一种叫刺鲳的海鱼出口到国外。靠着刺鲳,林爱福赚到了第一桶金。可到了2003年,他却突然和当时最大的客户闹翻了。而闹翻的原因就是林爱福的“失忆症”。
林爱福现在还留着当年的纪录,本子上清清楚楚写着刺鲳2元八角一公斤。
林爱福:这里,刺鲳,2块8。
记者:这是当年的记录是吧。
记者:那日本客户为什么会说是2元4?
林爱福:所以说我就忘了,是不是他们说2元4角能不能做,我随口嗯了一下,还是怎么的,我就不记得了。
双方谈定的价格到底是2元4角还是2元8角,林爱福怎么都想不起来。最后,双方谈崩了。
记者:那当时你为什么不妥协?
林爱福:这个没办法妥协,因为做生意,这个生意要亏本的。
因为这件事,林爱福失去了他最大的客户,一年上千万的生意做不成,林爱福不得不转行。可这反倒让他在另外一种鱼上创造了惊人的财富,并上演了一段被同行奉为神话的精彩故事。
鳗鱼,以口感软糯鲜香著称,可抓起也很费劲,就是因为鳗鱼身上有一层黏液保护膜。
记者:它是要咬我吗?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福建当地养殖的鳗鱼主要都是出口日本,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从2005年开始,林爱福也加入了养殖鳗鱼的大军,一年有400万的销售额,在行业里并不起眼。可就在2006年,他突然停止了向日本出口鳗鱼,转而开始出口欧洲。这个决定在很多人眼里,有些不可思议。
记者:市场小?
鳗鱼养殖户:小多了,利润也小。除非卖不出去才往欧洲卖。
记者:没人主动往欧洲出口?
鳗鱼养殖户:没有没有。
记者:欧洲鳗鱼的利润也要比日本差,大概差了多少?
林爱福的朋友林新:同等售价的滑,利润大概低了百分之三十。
欧洲鳗鱼市场小,利润低,而且还要重新申请各种证件,重新修建符合欧洲出口标准的鳗鱼池,重新养殖不同于日本鳗鱼的欧洲鳗鱼,总之,林爱福做的事,在别人眼里,就是吃力不讨好。那么他到底为什么要放弃日本市场,大费周章地将鳗鱼出口到欧洲呢?就在很多人看不明白的时候,2007年,中国的鳗鱼养殖户迎来了一场灭顶之灾。
2007年,日本突然增加了检测标准。
林爱福的朋友林新:新的检测标准出来,增加了199项。
记者:你们之前什么风头都没听到吗?
林爱福的朋友林新:之前的话没有,绝对没有。日本只是说要提高整体进口食品标准,但是没有说要提高多少,也没有说要提高到什么程度。
鳗鱼养殖户:东西说供过于求,你养的人太多了,人家买的人肯定要提你条件什么的。
林爱福的朋友林新:广东这一带的,福建这一带的,基本的话出池量也就在百分之十几,二十。百分之八十的鱼是压在那边。
可这个时候,林爱福的鳗鱼却在源源不断地出口欧洲。
员工刘海亮:只有我们这一家在做欧洲市场。
林爱福的朋友林新:实现了一个弯道超车,他那年的产量应该说在全中国都排得上。
有人说林爱福运气好,躲过一劫,可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林爱福早有准备。那么,他到底发现了什么玄机才能提早抽身?这还要从2005年,他的一场空欢喜说起。
2005年,一个日本客户找到林爱福,说想跟他合作。
林爱福:这个客户在日本,当时出口鳗鱼出口量是最大的。来厦门的时候觉得我们的鳗鱼可以,颜色也可以,当时就觉得这个客户挺大的,所以他要求我们把中转厂,包装厂重新进行整改,投了几十万下去。
林爱福非常看中这个日本客户,二话没说,投资40多万重新装修了烤鳗鱼加工厂,摩拳擦掌等着大干一场。可等加工厂装修好,那个日本大客户却突然没了音讯。
上一篇
沉默大厨偏在雪地养鸡
下一篇
猪粪制肥料 烦恼变成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