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三农 > 正文

会做生意的“林结巴”

湖南省益阳市兰溪镇尹家坝村的陈世林是个会做生意的人。当记者专程来到他家里采访的时候,陈世林非常欢迎记者的到来,但是一面对摄像机,却拒绝开口说话。这是为什么呢?陈世林的妹妹向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经过劝说,陈世林最终还是对着镜头开了口。陈世林是天生就有口吃的毛病吗?

小时候陈世林经常住在姥姥家里。舅舅说话有些结巴,陈世林就跟着学,慢慢地也变得有点口吃了。村里的人从此就不再叫他的名字,而直接喊他“林结巴”了。这给陈世林带来了不小的烦恼。然而最近几年,情况有了变化,曾经让陈世林烦恼的“林结巴”三个字却跟他赚来的几百万元财富产生了密切的关系。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家里穷,陈世林初中都没有读完。但闲着总不是个事儿,得找点活儿干才行。接受了父亲的建议,陈世林开始杀一些鸡、鸭之类的送到酒店去,赚点辛苦钱。

陈世林:“那个时候忙得一天不可开交,一天就能够赚一二十块钱,那个时候赚一二十块钱真的是好高兴的。”

这种生意一做就是好几年,钱也没赚到多少。有一回,就是酒店里朋友的一句话让陈世林开始有了转变。

陈世林:“我那个酒店里面的朋友说,你不如把鸡,那个鸭,把它去腌(熏)好,腌(熏)好了就送到我们酒店里来。”

从那一天开始,陈世林突然消失了。那个朋友还在琢磨,我让他把鸡、鸭熏好了送来,怎么现在连没熏的也不送了呀。

陈世林:“通过朋友介绍,到长沙去打工了,就在做腊制品的厂里面去打工,我就拼命的学了,学了大约两三个月,基本上那些我已经学到了,我就回家自己腌(熏)了。”

原来陈世林觉得熏肉是个赚钱的好路子,但是自己又不懂熏肉的技术,就悄悄地跑到了长沙去学习。回到家之后,1996年陈世林建了自己的熏肉厂房。

记者:“这个熏的是什么肉?”

 陈世林:“腊牛肉。”

记者:“这里有多少斤?”

陈世林:“这里有两三百斤。”

记者:“大概什么时候出炉?”

陈世林:“这个要慢慢的熏,要熏三天左右。”

记者:“这是第几天了?”

陈世林:“这还是第一天。”

记者:“这个厂房里面还有什么其他的品种?”

陈世林:“这里有我们的安化腊肉呀,腊鱼呀,腊耳尖呀,还有腊香干呀,这个腊制品都是我们很好卖的产品,市场上面都是供不应求的产品。”

生意一天比一天好,陈世林开始准备建立自己的加工厂了。建立加工厂,产品总要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才好。可是起个什么名字呢?陈世林为这事儿琢磨了很长时间,也想出了一长串的名字,比如“山那边”“农家嫂”之类的。可是跑到工商局一问,这些名字都被人家注册过了。这时候母亲的一句话提醒了陈世林。母亲说,小时候有人叫你“林结巴”,不如就叫“林结巴”怎么样?

“林结巴”!这能行吗?陈世林有些犹豫。这时候他想到了有多年营销经验的师傅周锡九。

陈世林:“我益阳有个师傅,我就要他帮着见证一下,看这个是不是可以。”

师傅 周锡九:“当时也有一点点想法,这个想法是什么呢,如果说我劝你定下林结巴这个品牌,是不是你感到在个人的声誉上,尊严的问题有没有有影响,你自己有没有顾虑。”

记者:“因为他口吃是一个缺陷。”

周锡玖:“对,这个是小时候养成的一个小毛病,但是也算不了什么对不对。”

有了师傅的认可,陈世林心里有了底。“林结巴”三个字也就这样定了下来。建立加工厂的计划有了,可由谁来实施呢?虽然陈世林已经雇了一些人,但负责管理的人还很少。找谁呢?陈世林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他先后请来了姐姐、弟弟和妹妹过来帮忙。

看到先来帮忙的亲戚赚了钱,其他的亲戚也慢慢地过来了。有了亲戚的帮忙,陈世林确实感觉轻松了不少,也就有了时间来扩展自己的生意。当时陈世林发现,在酒店里的坛子菜卖得特别好,很多时候是供不应求。坛子菜在当地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些,是每年6、7月份把萝卜、豆角、辣椒等各种蔬菜放在坛子里腌制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