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东北粘豆包是用这种黄米磨成面发酵后,中间包进豆馅蒸制而成,因为黄米是种粘米,所以蒸出来的粘豆包也很粘口润滑,东北人就喜欢这个粘劲儿。
铁力市桃山镇五龙山村村民 李臣:“粘豆包、粘豆包,豆包代表年的来临。”
铁力市桃山镇五龙山村村民 李军:“东北这块,粘豆包必须家家都吃。”
黄米产量低效益不好,现在乡下种的人很少了,没了原料粘豆包成了稀罕玩意。包好的豆包需要冷冻,自己的冷库正好能派上用场,李玉双心里猛然间生出个念头。
李玉双:“粘苞米和油豆角单品都能卖到城里去,正好粘豆包是用豆角的豆做馅,用粘玉米做面,我说把豆和面和馅精深加工,能不能像卖苞米和卖豆角那样卖到城里去呢。”
夫妻两人装着胆子按照乡下李军说的说法,用粘玉米替代传统的黄米磨成面,再用豆角里面的豆做馅,粘豆包蒸出来果然颜色鲜亮、口感细腻,可是蒸好的粘豆包就是从锅里拿不出来。
李玉双:“就是太粘了,夹不起来,吃起来也没有咬头。就是立不住,一揭锅全粘到一起了,不成个。”
东北粘豆包讲究的就是粘,可是按照李军的做法实在是粘过了头,是蒸制功夫不到家还是原料问题呢?李玉双有些蒙了。
李玉双的妻子 姜鸿波:“当时不让他干,他非得这么干,以后也不知道什么样,心里始终七上八下的。”
李玉双四处拜师学艺,原来粘玉米面里必须要掺进了些大米,豆包才不会粘过了头,为了把粘豆包做好,直到现在他还在不断的搜集各地豆包的配方。
李玉双:“现在都没多少了,这是我在各地方回来买的,去哈尔滨、去长春只要看到粘豆包就往回买,每次我回来媳妇就说,回来就吃豆包,吃的烧心,半夜做梦都吃豆包。只要看到豆包就买回来,取人家的长处,毕竟自己以前没做过。”
李玉双的妻子 姜鸿波:“不是一味的模仿人家,想做出自己特色的粘豆包,口感好外型又好。”
东北各地方粘豆包的原料配方各有不同,仔细对比后李玉双在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用四种米作为自己粘豆包的主要原料。
李玉双:“这是粘大馇子,粘玉米磨成的馇子,这个就是奶白花豆馅,这个是我们的优质大米,最优质的,这个是我们这最早包豆包的大黄米,现在用量很小,来调配,这是江米,所谓的粘大米。这几种米按照不同的比例放到一起。”
粘豆包全部是手工活,在这些大嫂眼里都是些小事,可是他们包出来的豆包李玉双却不满意。
李玉双:“刚上来根本做不了,对我们产品都是有要求的,馅的大小都是一样的,要求转出来的大小,均匀程度,都得是一样的。让大家感觉到是机器做的,但实际不是。”
工厂忙的时候有100多人,大家包出来的豆包形状各异、大小不同,为了有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李玉双想了不少的点子。
工人 李桂波:“攥实以后,里面放上豆馅。攥实以后,捏严攥紧,然后放在手心里。这时候手心一定要放平,角度应该达到360度角,转大圈。转大圈以后,光泽度也好,也特别圆,达到这种效果。”
工人 孔繁华 :“这一盒是9两,450克。基本上我们包出来都不用上秤要了,就准了。我们常包都知道大小了,都训练出来了。”
铁力是一个三十多万人口的城市,李玉双在当地还是第一个把粘豆包打上包装推向市场的人,家门口做生意,李玉双不想街头摆摊。通过别人介绍,他认识了这个叫赵月的人,时间一常两人果然粘到了一起,成了要好的朋友。
李玉双的朋友 赵月:“每个人都有一个人际关系圈子,玉双有20个、30个、50个朋友,那么我还有30个、50个朋友,就着样,慢慢的这个圈子越扩越大。”
李玉双变着法的要和赵月交朋友,因为他负责一家大单采购工作,两人成为朋友后,赵月没少帮忙推销粘豆包。
李玉双的朋友 赵月:“玉双为人非常好,朋友非常多,我们只能利用我们的人际关系为朋友的事业出点力,积极地推介这个食品。”
上一篇
虾苗卖出千万元_信任带来的财富
下一篇
养殖珍珠蚌 助渔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