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隋宝顶:我得帮你一把,都打交道打的,我就帮你一把,给他借二三十万,我对他评价还是非常好。要我,我从来不爱干这个事的,一个是亲属,另外他人品特别好。
村民于安湖:我也没有多,借他三万元,就因为他老乐意帮助别人,别人有的都上赶着帮助他。
村民应桂珍:这小子从小说实在的,在我跟前长大的,我的儿子和他年龄差不多大,他吃过我奶,就没有分过彼此,但是我不能借他吗?我也得借他,得支持他。作为我的角度说,更该借他,也得分人,看他诚实才敢借他,要胡作非为那样的,我能借他吗?
于安邦:那天晚上就从这个门走进来,来了三十多人,三万的,有拿五万的,甚至还有帮我从外面拆借的几十万,这样筹集一百多万元资金。
第二天,于安邦拿着筹集的一百万元,火速赶往山东,订了350吨蒜薹。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赚到了150万元。他不仅马上还了人们的钱,而且拿出15万元酬谢大家。
村民王长江:想给我点好处,我说用不着,咱亲戚没有什么说的。
第二年3月,还是蒜薹生意,村民们又帮了他一把。
村民隋宝顶:后来我合计合计,第二年,我说得了,我再帮你一把。
于安邦:他们对我以前的了解和对我的信任,又帮我筹集了一百万元资金。
就这样,于安邦做蒜苔生意,三年时间就积累了将近五百万元,他在村里的威信越来越高,可谁也没想到,2001年的时候,他却离开摩云山,把户口迁到两百里以外的一个小山村。这是怎么回事呢?
2001年,蒜薹生意跌入低谷,于安邦带着朋友四处寻找赚钱的机会。有一天,他开车在山里转悠,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他的车就在这个地方抛锚了。当时这里没有桥,河水湍急。
于安邦:下边都是流沙,车一停以后,水把两边的流沙都冲掉了,把我车就陷在那里了,如果要是再继续这么陷下去的话,就可能把车冲走。特别着急,那时候说心里话,我心里是什么感受?就是说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那种感觉。
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就在于安邦干着急没办法的时候,从不远处的孔家西沟来了十几位村民,他们热情地帮于安邦把车推了出来。当天晚上,人们又安排他住在村里。 村长杨世业:因为他是人地两生,根本不熟悉,完事我就把他安排到我外甥家。
外甥张希久:留这个安邦老哥来这住,看这个人也挺精明,一瞅也好像,当时也不熟,一看也觉得有一定能力。
第二天一早起来,于安邦推开房门,发现太阳正从山的东头顺着山脊梁缓缓地往上爬,他想起小时候父亲说过的一句话,为此观察了一整天。
于安邦:当时我在这住的时候,那天早晨起来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骑着岗梁走,到了晚上从西边落下,我们这个山岗是头朝东尾朝西。我父亲在我小的时候跟我讲过,太阳骑着岗上走,从光照的角度上看,特别适合果树生长。
于安邦很兴奋地找到了村主任,说自己有个好项目想在这里做。当得知所谓的好项目就是承包村对面那座只长荒草不长粮的荒山时,村主任摇起了头。
村长杨世业:我说,你包这座山,你准备干什么?得考虑到后果,说你这山你砍木头你都卖不上这些钱。
于安邦又软磨硬泡了几回,村主任见他态度坚决,终于同意,但要求于安邦必须答应一个条件。
于安邦:他就想这样,不如你把户口挪来吧,鞍山人到辽阳来发展。但是这个不算套,我觉得到现在我不后悔,我觉得是特别好一件事。
村长:他要跑了,咱们就找不着这个人了,我就说一心把他留住,加上他的信心。老于的做法使我挺受感动的。
下一篇
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