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三农 > 正文

异想天开 南下种冬枣2006.11.13

2006年9月21日上午,上海市松江区连续5天的小雨终于停了,虽然连绵阴雨在上海是很寻常的,雨量也不大,但王传松却格外紧张。   王传松:“抓紧时间,把这个坏的采下来,千万不要丢到田里去,不要丢到地下,把它都装到袋子里面,回来集中起来把它埋掉。”

再过几天,王传松的头批冬枣就要采摘上市了,可这场雨过后,不少已经熟透的枣都裂开了口。

王传松:“它这个皮儿很薄,所以就容易裂果子,把这个采下来把它埋掉,否则在树上等几天它就会烂掉,烂掉它就有细菌病毒,这个病就进行蔓延。”

冬枣的主产地在山东、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王传松是第一个把冬枣移到上海种植的人,今年,他的的200亩冬枣产量预计在25万公斤,按往年的价格计算能卖到400多万元,可是这钱能不能顺利到手,他的心里忐忑不安。

王传松:“现在这个枣子卖了,钱装到腰包里,这才是钱,现在应该说还是悬了一点。”

六年前,王传松只身从山东来到上海,过起了为冬枣提心掉胆的日子,这一切都源于他的一个偶然发现。

2000年秋天,在山东烟台老家种冬枣的王传松到上海看一个朋友,在批发市场买水果时他发现,当时上海竟然没有卖新鲜冬枣的。这个发现让王传松动了心思,能不能到上海种冬枣就近销售呢?

王传松:“采下来了以后拉到南方,从时间上这个果子不新鲜了,第二增加了费用,质量恐怕保不住,因为冬枣这个品种呢,含水量比较高,皮儿又比较薄,又比较脆。”

冬枣属于鲜食品种,不耐贮藏,王传松琢磨,到上海种植并销售,销路不愁,应该赶在别人之前占领上海市场。当时松江区的高新农业园正在对外招商,每亩地租金只要400多元,看到地租便宜,王传松下定了决心--进军上海。可是北方的冬枣到了南方能不能种成功,农业园区的人也很为他担心。

园区管委会领导:“上海新鲜的冬枣当时是没有的,冬枣呢,我们一开始在我们的脑海里面,觉得是不是和苹果一样的。”

园区工作人员:“都没种过,所以都劝他不要种。”

王传松:“敢为天下第一嘛,别人不敢试验,我先试验试验。”

2000年11月,王传松拿着以前种冬枣的100多万元积蓄和部分借款来到上海,在松江区高新农业园租下了200多亩地。按照园区的招商规定,他接收了附近村子的20多个农民来做工。枣树苗栽上5天后,当地下起了小雨,王传松心里暗自庆幸。

王传松:“正好天老爷也帮我的忙,我把树刚种好了,天又开始下雨了,所以我在上海种这个枣子,将来恐怕要发财的。”

王传松怎么也没想到,这场雨一下就是20多天,这下他彻底傻了眼。

王传松:“这个地里面当时这个水是一片汪洋,在我们北方你想要水都要不到,也不可能连续下20多天的雨,所以我思想没有这个准备,没有挖排水沟。

王传松是按照山东的方法在平地上种枣树的,没有挖排水沟,雨水全都聚在了地里。他赶紧让工人到地里挖沟排水,可当时气温低,水又深,本地工人嫌吃苦,都不愿意给他干。

王传松:“当时这个心情应该不是恐慌、惊吓的问题,而且是很悲惨的,你一看你一旦失败了,我确实我败不起,我也赔不起。”

工人歇工回家了,情急之下,王传松自己找来工具跳进了枣树园里。

王传松:“上面下雨,下面一挖这个土都是烂泥,我脑子里是一个空的,那个时间我感觉不出冷了,这个脑子里什么都不会考虑了,就考虑我这个钱是不是泡汤了。”

干了2天,王传松才缓过来劲,200多亩地靠自己一个人是怎么也干不过来的,他匆匆忙忙回到了山东老家。听说情况后,妻子也被吓了一跳。

王传松的妻子:“那怎么不心疼,钱没了,身体要也累垮了,你再怎么挣钱你也挣不到。”

王传松和老伴找了十几个亲戚朋友赶到上海救急,干了一周,才把地里的水排净。此时王传松的枣树苗40%都被泡死了,他立即进行了补栽。事后王传松和园区管委会协商,辞退了当地工人,从安徽、江西等地招来了民工。到2001年底,王传松的枣树苗已经长到了1米多高,而同样的时间在山东才能长到60公分高,这让他很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