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三农 > 正文

异想天开 南下种冬枣2006.11.13

王传松:“南方这个地方的雨水多,温度又高,所以这个树在南方生长起来比北方要快得多,如果要是不控制,或者你控制不好,这个树长得太旺了,太茂盛了,结果是肯定是结不了的。”

王传松种的是冬枣中的一种--沾化冬枣,在山东老家他种起来是得心应手,可移到上海该怎么种,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通过试验,他用剪枝对枣树长势进行控制,同时对枣树根部环切做了调整。

王传松:“环割和北方两样,要宽一点,割了以后这个伤口还要进行其它的处理。”

记者:“什么处理?”

王传松:“这个涉及到技术上的,我不想说。”

记者:“在山东不用?”

王传松:“在山东不用。”

2003年10月,王传松的第一批冬枣成熟了,平均单果重量在13克左右,色泽比在山东种植的要红,口感也非常好。

农业园区领导:“比北方的脆,好吃,而且好吃的不是一点点。”

王传松成功种出了冬枣,这让当地人很惊讶,松江区农委组织农业系统人员前来参观,之后有些地方还从王传松这里引回枣树苗栽植,今年当地的冬枣引种面积已达到800亩。

参观者:“你觉得我们上海这个气侯适合长这个冬枣吗?”

王传松:“这个冬枣在你们南方,比北方要适宜的多。”

参观者:“要适宜得多,还要好?”

王传松:“还要好,为什么呢,这个枣子喜欢的三大要素,你们南方都比北方要好,它喜欢光照时间长,喜欢温度高,年降雨量在800到1200毫米,这三个条件,我们北方都达不到。”

上海本地种出冬枣的消息传开后,王传松的枣园里很快热闹起来,不少人前来购买尝鲜,一些单位也找上门来团体订购。

客户:“就是职工的一种福利,或者送送人,挺体面的。”

记者:“为什么觉得这个体面?”

客户:“包装好,绿色食品,市场上很少见的。”

王传松以每公斤40元的价格出售,到2003年12月,3万公斤冬枣全部不出门就销售一空,卖到了100多万元,看到在上海站稳了脚,王传松让一直在山东照看生意的老伴卖掉了冬枣地,也来到上海帮忙。2005年8月,王传松的又一批冬枣快要成熟了,预计产量达到近20万公斤,此时,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了。

工人:“11级大风,全都吹得摇摇晃晃,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大的风,这些树全部都吹倒了。”

王传松:“果子铺到地面上,有30公分以上。从地下看,除了水就是果子,好惨的一个场景。”

这场台风使王传松的枣园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树上的冬枣几乎颗粒不存,损失200多万元.

王传松:“心情真是没法形容,很难受。”

台风过后,王传松突然后悔起了一件事。

农业园区领导:“每一亩土地80元钱,如果说台风之类的自然灾害,保险公司来看了以后,看损失的程度再理赔,最高每亩2000多元。”

原来,上海地区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当地农业入保率很高,农业园区的管理部门曾动员过王传松入农业保险,可他没有引起重视,看到别人获得了赔偿,他这才后悔起来。这次受灾使王传松陷入了困境,老伴劝他回老家别再折腾了,可倔强的他并不甘心。

王传松:“搞农业这个,应该说你不冒风险,想赚大钱也很难,你有了风险是个基础,就看你怎么去把握。”

仅地租、工人工资等开支,每年王传松就要投入40多万元,为了恢复生产,他四处借债,为节省费用,工人数量也减少了。

领居:“他生活比较紧迫,很辛苦的,早上5点多钟就起来干活了,我这个住的房子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就看到他跟工人在干活了。”

今年,王传松的冬枣产量是历年最多的,在25万公斤左右,枣多了怎样卖,他早就想好了办法。记者去采访时,遇到了一批上海市民前来摘枣。

王传松:“自己挑好的,红的,看好哪一个采哪一个,直接吃,不用怕,没药,我的枣都达到了有机水果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