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致富故事 > 正文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车祸现场的一次特殊相遇让两个年轻人擦出了爱的火花,不久,俩人相爱了。然而,这场爱情的结局正如葛红东所担心的那样,头一个反对的就是唐桂芬的母亲。

唐桂芬的母亲:你俩不能处对象,刚出学校门,岁数太小,工作都没有,怎么过日子?

母亲一直盼着女儿能嫁个条件好的人家,可葛红东家在农村,本人又没什么本事,嫁给他能有什么前途?相爱不能相守,葛红东在自卑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混出个人样,让人瞧得起。

葛红东:爱情就是有一种动力,而且也是一种压力,对我来说,就是说我觉得我有能力能照顾好这个家,能过好这个日子,能给对方带来一种幸福。

唐桂芬: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是会得到报酬的。

记者:你为什么要这么安慰他呢?

唐桂芬:因为当时什么也没有,从一开始你就一直在努力,一直努力,我觉得以后肯定能好起来,等以后干出点样来,让他们瞧一瞧看看。

1992年,唐桂芬不顾一切地和葛红东结婚了。他们借了2000元钱,在哈尔滨阿城区延川大街开了一家家电修理部,后来转向了传呼、手机经销和维修,日子过得不温不火。可这样下去,不是葛红东希望的那种生活,他对妻子的承诺何时才能兑现呢?谁也没想到,2005年的9月,机会来了。

2005年9月,葛红东去沈阳参加手机产品定货会,一次逛街时意外发现,有人竟然把他小时侯再熟悉不过的粘豆包做成包装礼品销售,价格高出了散装的三四倍。

葛红东:大概十一二个小粘豆包,卖了十三多元钱。给我第一印象,我就觉得这个东西怎么这么大利润空间。在我们屯,家家都有包粘豆包的习惯,就是包少了要送给客人或者是留下自己吃,多了就拿到市场上去卖,当时在我记忆当中,他们卖的价格才三两元钱一斤就卖掉了,而且跟我现在看到这个豆包十三四元钱的价格,差价我感觉就太大了。

以前东北人家都是大家庭,因为人口多,家家户户都要储备大量的食物,度过寒冷的冬天。特殊的气候养成了东北人独特的生活习惯,冬天的食物几乎无所不冻。每年一到11月,气温就降到了零度以下,整个东北就好比一个不耗电的大冰箱。

这里是哈尔滨市道里区一条普通的街道,别看是条小街,街上可是汇聚了不少东北特有的冻货。这是冻梨,这是冻柿子,冻花红,还有不少冻豆腐,就连哈密瓜、草莓和黄桃这样的水果,如今的东北人也都时兴冻起来吃了。

而每当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会做家常小吃,做法很简单,粘豆包就是其中之一,用东北特有的一种糯性很强的大黄米加上粘玉米磨成米浆,过滤后,包上红芸豆馅儿,像这样团成乒乓球大小的圆球状,一个粘豆包就这样大功告成了。

做成后的粘豆包放到锅里蒸熟后,粘劲更足了。

葛红东:非常好吃,这就是我们亚沟镇真正用土办法做出来的粘豆包,非常粘。

葛红东所在的阿城区亚沟镇,每到冬天,家家户户包豆包,吃不了就放在外面冻起来保存,有时人们还会把这样的粘豆包卖给城里人。

唐佰英:每年都包,每年都包三四百斤。

记者:能吃得了吗?

唐柏英:吃不了就卖了。

记者:卖粘豆包也能赚点钱?

唐柏英:赚点,年年如此,这都是传统。

张淑清:我每年都包,我包成的粘豆包都好几大缸。

记者:是吗?那你自己家也吃不了。

张淑清:吃不了就卖点,他们市里人都愿意买农村个人家包的粘豆包。

记者;那卖粘豆包一年能卖多少钱?

张淑清:一年能卖……也就是去了自己吃,去了送礼,能卖一千多元钱,一千五六百元钱。

日积月累,亚沟镇因为粘豆包名声在外,但一直是小打小闹,自产自销,很少有人把它当大买卖做。葛红东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包粘豆包,对粘豆包十分熟悉,可看到别人能把粘豆包卖到高出三倍的价钱,他不由得动心了。普通的粘豆包,在葛红东的心里变得不寻常起来。

葛红东:这个是我们冻了两个小时的粘豆包,这个是我们刚出锅的粘豆包。现在你看看,我们的粘豆包是不是颜色非常金黄?它在冻好了的时候,这个颜色,还有这个声音,你看,咚咚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