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致富故事 > 正文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个声音呢?

葛红东:它就是冻得非常结实了,这个小粘豆包可能在咱们老百姓眼里就是一个粘豆包,但在我们亚沟镇人的眼里就是我们的金疙瘩,这就是一个小金元宝。

室外冻起来的粘豆包坚硬无比,等到吃的时候再放入锅里重新加热,更有一种特殊风味。看到市场上的粘豆包利润这么可观,葛红东回到家后想在亚沟镇建一家小厂,可所有人都不看好他的这个决定,最反对的就是他的父亲葛林。

葛红东的父亲葛林:担心。那咋不担心?你说你,你赢了行,你赚了。你不成,你说你,你一旦赔了,像人家别人干黄了,就这小粘豆包,你说你这一辈子可能都还不上,那你说一个粘豆包能赚多少钱?

这里是阿城区一处目前正在招租的建筑,已经闲置了很多年。早在2003年,就有人看好亚沟镇的粘豆包产业,在这里投入上千万元,建起了一家可以年生产粘豆包50万斤的加工厂。然而,不到两年,这家企业就生存不下去倒闭了。

葛红东要建厂的事在父亲看来是自寻死路。粘豆包产业几十年了,这么多人,都没有人闯出什么名堂。葛红东能做出什么名堂呢?

可是,葛红东决心已定。2005年11月,葛红东招兵买马开始生产粘豆包。一个月时间,他把十万斤粘豆包试验品拿到哈尔滨的各大农贸市场和饭店销售。饭店里通过煎,炸,拍扁后,再撒上白糖,一盘香喷喷的粘豆包就上桌了。

顾客:这玩意儿很好吃,这是粘米的,很好吃。你尝一个,你尝一个,这很好吃,尝一个,尝一个。

顾客:东北人就喜欢吃这东西。以前农村的时候,这是冬天必备的一种主食。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这玩意儿做得费事,所以现在就是说一般是上饭店能点这个。

记者:不吃会想吗?

顾客:想,会想。一到这时候了,就开始寻思吃点粘豆包,和点白糖,真美。

顾客:口感嚼着以后就是非常有嚼头,老百姓讲有嚼头。

记者:小朋友,你吃过没有?

顾客:吃过,但是我不喜欢吃。

记者:为什么呀?

顾客:太粘,粘牙。

一些工作忙碌的人经常想念那种小时侯吃粘豆包的味道,而这让葛红东找到了销售的切入点。十万斤粘豆包初战告捷,葛红东对他熟悉的粘豆包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可仔细一琢磨,葛红东却觉得自己还是太傻了。

葛红东:虽然我把这十万斤卖出去了,就是说不是很费力的情况下,但是没有卖到一个好价格,这个压力随之而来,就是说喜悦的同时又伴着忧愁又上来了,别人卖到十几元钱一斤,我为什么卖不到呢?

通过走访市场,葛红东发现,要让他的粘豆包价格卖得更高,必须突破以往农贸市场的销售渠道。可是,怎么做才是成本最低又最有效果的方式呢?正在苦闷之际,一个人的出现让他打开了另一扇更大的财富大门。

这里是哈尔滨市道外区南极批发市场。2006年12月,葛红东来到这里,找到了一家做冷冻食品的商贸公司,希望能代理他的粘豆包,可当他来到这里的时候却碰了壁。

于萍是这家公司的老总,对葛红东这个陌生人很是提防戒备。

于萍:我的本意就不代理当地产品,我不爱代理当地产品。

记者:为什么?

于萍:因为觉得当地产品和代理外地产品不一样,咱费劲帮他开发完市场,我说咱要付出了,咱给他卖开了,他再给别人,咱更上火。

葛红东揣摩出于萍的心思,她不是不想,而是担心遭人利用,渔翁得利。他脑筋一转,主动提出让于萍提几点改进意见。于萍碍于面子,把葛红东的粘豆包从大小、口味直到包装逐一提了一堆的建议,本以为这样葛红东会打起退堂鼓,可出乎她意料的是,没过几天,葛红东果真按照她的建议里里外外改了个遍。

于萍:他都改了,我就觉得能按我们经销商和消费者这个心态去改,我觉得应该磨合起来,或者是说研发刚开始这么做,就觉得挺融洽,而且他岁数小,一上我这来,一口一个大姐叫着,挺谦虚的。

葛红东的谦虚好学赢得了于萍的好感,他的粘豆包从此允许被放在柜台展示销售。可不久后的一天,葛红东突然提着15000元钱硬要送给于萍,这让于萍感到莫名其妙。葛红东的货放在于萍这里还没有卖出,他为什么要倒给于萍15000元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