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勇家圈里生龙活虎的黄牛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四川新闻网“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采访组一行记者来到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听种牛养殖大户何天勇讲述他三年来在种牛养殖方面的传奇创业经历。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青川县9405户32354人失去宅基地,面积2530.5亩;2779户9473人失去耕地,面积14067.1亩;1022户 3523人失去林地,面积2981.5亩。
灾后重建三年来,青川县始终坚持把对因灾失地农民安置帮扶工作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富民惠民安民”党建主题活动为契机和抓手,创新形式和载体,采取县内跨组、跨村、跨乡安置,政府统一外迁市内剑阁、元坝和市外邛崃以及县外投亲靠友、自谋职业安置等多种渠道,对9405户32354名失去宅基地群众进行了妥善安置。之后采取资金扶持、信贷支撑、“挂包帮”、党员志愿者义务服务等办法举措,为因灾失地群众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务工就业、开展救济救助,让他们过上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回忆自己的创业经历,何天勇感慨地说:“等、靠、要和自立自强之间,只隔了一层纸。创业难,创业苦,但是一个人只有自强自立,勇于拼搏,才能赢得尊重,实现人生价值。”
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超凡的眼光,3年的时间里,何天勇凭借养牛技术,在失去耕地后,他靠养殖业东山再起,创造出不菲的财富,成为了灾后的青川县远近闻名的创业带头人。
回首创业之路,何天勇说:“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地震过后,我们家的3间砖混结构房屋被夷为废墟,30多亩耕地也在地震中彻底失去了。灾后重建时,我们家5口人按政策领到了1.9万元重建补助款,领了3000元”特殊党费“,加上信用社的贷款等,我们一家在2009年冬季来临前搬进了新修的4间新房。”
“我能很快地重建起新房,又发展起了养种牛产业,归根结底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大力帮扶。”何天勇激动的告诉记者,他的种牛养殖场总面积400多平方米,目前存栏28头“鲁西”种黄牛。
东河口村是青川县 “512”地震应力爆发点之一,灾情极为惨重,近800人遇难,大量宅基地及耕地灭失。如何让因灾失地老百姓在建好房屋后还有生活和致富的门路?成为青川各级党委、政府倾力主抓的一项重要工作。
房子修好了,可今后的生活又靠什么呢?挂联帮扶何天勇家的红光乡党委副书记马培义支了个招:“震前东河口村因为山面大、水草丰茂,有专门从事养牛的行业,你试试发展养牛业……”马培义还帮着搜集种牛养殖信息、对养牛行情和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帮着完善种牛养殖配套设施建设方法等。何天勇最终下定决心,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贷款5万多元,加上自筹6万多元,建起了标准化圈舍。2010年8月,何天勇从山东引进31头“鲁西”种黄牛,正式开始了种牛养殖事业。
可没过几天,3头种牛却不幸夭折了。红光乡党委书记李国锋闻讯后,立即帮何天勇从绵阳请来专家治病,诊断结果为水土不服,配置了药物。乡上还派出兽医每天到养牛场巡诊,坚持了两个多月。“现在我的这些牛儿长势喜人,平均每头重达七八百斤。”何天勇说,明年他的种牛就可以开始产仔见效益了,“按现在的市场行情,估计明年后每年纯收入有五六万。”在何天勇的带动下,村里又有3家人加入了养牛致富行列。
但此时,何天勇却有了自己的打算:不等不靠也不要,自谋出路解决就业,把产业做大,扩大成为养殖100头黄牛的规模。何天勇自豪的对记者说:“今后,我的100头黄牛就是我家大银行。”
“何天勇是东河口村失地农民自强自立发展产业致富的一个缩影。”红光乡乡长贺霆告诉记者,灾后重建中,各级党委、政府和浙江省援建队伍一道,通过提供免费种养技术培训、提供产业帮扶资金、协调信贷资金、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产销模式等办法措施,发展起养牛、养羊、养猪、养土鸡专业大户12家,还通过劳务技术培训输出劳务人员80余人 ;此外,乡上规划打造银杏风景林基地,为村民免费提供10株银杏树种苗。如今,东河口村一百多户村民实现了“家家有一套配套设施齐备的住房、家家有一人就业(创业)、家家有一个致富门路”安置帮扶目标,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3年的时间,何天勇用自己的经历书写了一段创业传奇。
下一篇
中药配方养鸡 闯出致富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