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养牛大王刘春发的成长之路
在望都,刘春发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但一说起他的小名“老墩”,很多人都会对这个“养牛大王”跷起大拇指。略显木讷的他一说起养牛来,口若悬河…… 养牛路上的“50万学费” 时间回溯到1997年,家住南关村的刘春发曾经营过烟酒批发店和饭店。经过几年的打拼,年仅35岁的他就已经拥有100多万元资金,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日子也该满足了。 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保定天香奶粉厂的供货商告诉他,现在奶厂缺少奶源,鲜奶价格有上涨的趋势。刘春发一下子萌发了养牛的念头,到保定农垦公司参观后,他投资70多万元,一下就上了50多头奶牛,在许庄村办起了养牛场。做生意一向顺风顺水的刘春发,这次养牛在苦苦经营3年后,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只好将奶牛全部卖掉了。 这“一念之差”,让转行的他赔了50多万元。据刘春发回忆,那段时间是他做生意以来最苦闷的日子。有人讥笑他“放着好生意不做,瞎折腾。”家里人都劝他别干这有风险的奶牛养殖了,可天生不服输的他,决心一定要把这个事搞成。 冷静下来,刘春发开始反省自己。这次损失惨重主要是因为自己不懂眼,购买了劣质品种奶牛,导致产奶量少,再加上喂养、挤奶的技术不过关,也影响了奶牛的产奶量。 “我必须有一套过硬的养牛技术,要不然永远也不会成功。”这么想着,刘春发开始新的尝试。 咱也可以成为一个人物 暂停养牛场,刘春发到东北农垦基地考察奶牛养殖。“这一下算是长了见识,原来养牛还有这么多学问!”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苦心钻研,终于熟悉了喂养方法,学会了配料、喂养、挤奶。 2000年,刘春发杀了个回马枪,投资25万元,买了16头优良品种的奶牛,再开养牛场。 这次,刘春发不求数量求质量。每天中午没事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坐在牛圈旁盯着奶牛看。“你别看奶牛长的差不多,其实世上就没有两只长的一模一样的奶牛。”半年看下来,他练就了“过目不忘”的本领。有一次到东北去买牛,看好了40头,到装车时,牛贩子换了3头劣质牛,他一下子就看出来了。牛贩子佩服地说:“小伙子岁数不大,眼光真好!” 就这样,摸爬滚打,凭着过硬的技术和胆识,刘春发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采用随遇随买、自繁自养的方式稳稳的赚了一笔。到2003年,他的养殖规模达到了300多头,每头牛的年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这时的刘春发劲头十足:我的企业可以做大,咱也可以成为全县奶牛养殖业的一个人物。 牧场化发展之路 开过眼界的刘春发开始规划养殖蓝图。2003年,他在井泉村成立了民强奶牛养殖有限公司。那一年,县联社也启动了小额贷款,帮扶农民养牛。村民们都把牛放到他的养殖公司,实行小区养殖。这一下,他的养殖厂发展到了1000头,井泉村也成为全县闻名的奶牛村。 随后一段时间,刘春发的奶牛公司很是红火,由于他的技术出众,公司产奶量高,在市场上颇受欢迎,规模也越来越大。2004年,他又在柳陀村建立了惠阳牧业奶牛厂。然而,新的烦恼接踵而来,奶牛厂平均日产50多吨奶,每天交奶都要往外发2、3个车,很不方便,销售上也受到市场限制。为解决这一难题,2005年他建成了冀果食品有限公司,并与上海光明乳业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从而成为全县有名的收奶站。2007年,随着蒙牛乳业入驻望都,牛奶销售渠道更加畅通。 然而2008年,受“三鹿事件”的影响,奶业跌入了低谷。为解决养牛户“倒奶”问题,稳定奶牛养殖队伍,他勇担市场风险,依托冀果食品有限公司,将牛奶喷成奶粉,存入库房。 经过多次出国考察,刘春发长了见识。如今,刘春发在许庄养了300头优良品种的奶牛,每头牛都有谱系,做到数字化管理,并且自己承包了土地,改良土壤,作为奶牛的饲料基地,走上了牧场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