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了老朋友不算,送上门的钱也不要,价格这么高的时候还不卖,一直给他帮忙的女婿都跟着担心。
女婿 王凤海:“价格这么高你不去卖,反过来你要增,那时候貉子的价格是最高的,我们再去收购,来年你卖不到这个价格怎么办。”
原来这些貉子不卖是因为栾志和想要留下来做种貉。通过查询和判断他认为2003年貉子的需求量会加大,因为毕竟养的人不是很多。而市场却很大。所以不管身边的人怎么劝,栾志和都打定了主意不卖。不但那200只小崽没有买,他又花了十万块钱去外地抓了300只种貉,扩大了养殖规模。他认为貉子的价格还有上涨的空间。
栾志和:“我想这个市场还没有达到最高,所以2002年没有买。”
到了2003年貉子皮的市场需求量激增,专门用来做毛条的貉子皮,价格从每张400元涨到了800元。这个时候栾志和开始卖出他的貉子了。
栾志和:“03年在咱们家卖啊每张皮子都是在700到800就这么高,那时利润呀可以说是暴利。”
2003年栾志和的貉子存栏量达到了6000多只。当年卖出了4000多之后,纯收入达到了60万元。栾志和养貉子致富的事让整个村子人心大动,往常路过他家恨不得能绕道走的村民开始到他家串门了。
村民:“后来人都认识赚钱了,确实赚钱了,看人家养成功了,大伙都抱着试试的态度,你也去他家问去他也去他家问去。”
记者:“你们都去问过吗?”
村民:“问过。”
看到来问的人越来越多,栾志和顺水推舟鼓励村民一起养貉子,一方面可以卖出自己的貉子,另一方面养的人多了可以形成地域性的养殖规模,扩大当地的名气,吸引更多的收购商。
栾志和:“就是把这个和居乡发展成养貉子的基地 形成一种市场
村民付忠达也很想养貉子,一直观察了很久才来找栾志和。
付忠达:“我也养几个,你看技术方面你能不能知道我一下,告诉我一下,他说没问题,这个就全包在我身上,哪不懂你就来问我。”
谁知当他把貉子笼搬回家里的时候,家里的人却不同意他养。
付忠达:“貉子貉子给你耗进去可不轻呀 你好容易攒这点家底 你可别养 这就是思想又动摇了 那年就没养 笼子又给我书拿回去了。”
对于村民的这种反复,栾志和还是一直耐心的劝说。
栾志和:“我当时就劝他赶紧把车卖了 你养点貉子者收入肯定比你养车赚钱 他就有点不太信
托了半年之后付忠达又来找栾志和了
栾志和:“有一天又来找我,说我呀也想养点貉子,我说你看你养多些呀,他说要不行我先抓三只,我说别呀抓三只那得多大的投入,我说你出去看看,谁家有卖半只的,你把它抓来养。”
付忠达:“没有他的鼓励真不敢养,现在见到效益了,却是人家是实心实意地帮咱们。”
现在在栾志和的影响下,周边已经有100多户村民养殖貉子,而栾志和的养貉基地因为规模大成了毛皮收购商的首选。
付忠达:“这个貉子他不来之前根本就没有,他来你看给貉子这方面全带动起来了,这里现在已经形成规模了,就是外地包括南方首皮子的大厂家,直接到这来,中间没有小贩子在挣农民的钱。”
这样的行情维持了两三年,到了2004年,貉子的价格突然大跌,一下子从700元降到了300元。面对风云不定的市场,很多养殖户开始恐慌性的抛售貉子,价格越低人们就越害怕,甚至有的人不敢再养了。就在这个时候栾志和却还想再扩大规模,妻子认为他这是在冒险。
刘桂清:“确实是在冒险,我家亲戚朋友都说,这玩意不行,哪能这么整呢,小得溜就行了,他不听。”
妻子赌气要回哈尔滨不跟他一起养貉子了,可是厂子的管理一直是妻子在操持,要扩大养殖规模,不能没有妻子的支持。而栾志和坚持扩大规模是因为他判断价格下跌是正常的调整,不是因为市场没有需求量,相反需求量还会增加。况且即使价格下降到300元,仍然有对半的利润,这个时候进种反而很划算。
栾志和:“我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这个价格今天是这样,明天有可能就会变,这个价格高点低点我认为都是正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