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殖政策 > 正文

花菇赚钱的花样

  苏耜同:“我在韩国看见人家韩国超市上用煮的办法炒的办法让顾客先品尝,好后再买。”   结合北方人喜欢吃水饺的特点,苏耜同做了一些花菇水饺,让顾客直接品尝花菇的脆嫩口感。同时为了人们烹调方便,苏耜同开发出十几道菜谱印制成宣传单摆放到超市。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花菇慢慢得到了市民的认可,畅销时一天能卖出1000多盒。

这位叫张元栋的顾客第一次吃的花菇是朋友送的,吃完后觉得肉质细嫩,味道很香,便打听到生产基地去买。得知超市有卖的后,他每周都去超市。   顾客 张元栋:“做汤,炒着吃。”   顾客:“做过汤,炒过菜,炒油菜、白菜都挺好。”   公司员工 杜兴程:“销往各个超市包括济南、淄博、烟台、青岛各大城市。”

超市市场打开以后,苏耜同并没有满足。因为韩国的花菇市场一直诱惑着他。什么时候能走出去呢?一次偶然的机会为他打开了通向韩国之门。   2004年1月苏耜同到山东农业大学购买菌种时认识了搞科技项目推广的老师米庆华。交谈中米庆华无意中的一句话让苏耜同喜出望外。原来,韩国生产花菇传统用的是橡木棒子、栗树类的木料,人工接上种再出菇。   山东农业大学科研与推广处副处长 米庆华:“600平方米的温室大概需要一、二百亩的山林才够装一个棚,所以他要从世界各地收集。”   随着周边各国的封山育林,韩国生产花菇所需的原料就越来越紧缺了,而食用菌又是每天韩国人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他们也在四处打听各种替代原料。

苏耜同听后,感觉自己进入韩国的机会来了,他请米庆华邀请对方到场参观考察。看到苏耜同的花菇原料成本低于本国的50%以上,两次考察后韩国一家企业与苏耜同签定了提供菌袋的合同。   苏耜同:“发菌袋比产品好些,菌袋有什么好处呢?关税低一些,达到9%;而发花菇产品关税达到30%以上。”   卖菌袋比卖产品还赚钱,苏耜同非常高兴。根据合同一年下来他向韩国三个城市出口了100个菌袋,每个菌袋挣了4元钱,收入四百多万元。   正当菌袋出口生意做得顺畅时, 2005年3月的一天,突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苏耜同向韩国发的4个集装箱花菇菌袋被全部退了回来。

公司员工 赵京娟:“当时打开集装箱一看,温度三十多度将近四十度. ”   苏耜同:“菌袋全部烧坏了,很软了,不像这个菌袋很硬. ”   公司员工 赵京娟:“直接损失全部包括在内有七八十万元。”   由于没有与运输方签订保险合同,所以这次的损失只能由苏耜同自己来承担。在米庆华的帮助下,他掌握了零到零下8度是菌袋保鲜长途运输控制的最佳温度。

这次事件后苏耜同感觉这个生意风险太大,同时国内其它地方出口韩国的菌袋不断增多,每袋赚的钱从4元多降到了2元,生意不好做了。   苏耜同:“有时菌袋虽然我们把关把得比较好,但有个别菌袋出现质量问题他提出来扣钱。”   山东农业大学科研与推广处副处长 米庆华:“由于技术掌握方式体系不一样,中间技术环节出现一些产品质量问题,最终实现不了我们产品的产量指标、目标.容易出现纠纷。”   后来苏耜同和当地外贸局的负责人刘大力到韩国解决纠纷,他在韩国待了一个月。

苏耜同:“韩国整个市场看了一下,韩国农贸市场花菇价格相当高,看到一市斤花菇达到四十元,好的卖到四五十元。”   苏耜同仔细一算,卖一个菌袋挣几元钱,而一个菌袋出的菇却能卖几十元,大部分钱都让别人挣去了。通过刘大力了解了韩国农业相关政策后,2005年7月18日,苏耜同在韩国清州市注册成立了自己的花菇生产企业。从国内把菌袋发到韩国公司,派了专门的技术员进行管理,在韩国本土出菇,本土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   淄博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 刘大力:“按照韩国本地产的花菇的价格来拍卖,这种方式拍得的价格比单纯从中国进口花菇高一倍多。”   经过精心管理,2005年10月,苏耜同收获了在韩国种植的第一批菇500多斤,他把花菇送到韩国批发市场后就回来了,第二天1万5千元钱就打入了自己的账户中。目前苏耜同在韩国建立了两个花菇生产企业,消化菌袋40万袋,实现收入2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