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第五集:城乡一体
在中国,从建成到现代始终只拥有一个地名的城市只有一个,这就是成都。
成都,从公元前4世纪蜀王开明五世把都城建在这里,从此成都就展示着她天下第二城的风采。
四川盆地极佳的气候成就了成都的富庶,
这里极少的战乱让成都可以传承千年。
成都是被荫庇在她周围连绵不绝的大山之中。
从成都平原往西,仅仅距离邛崃市区27公里就是一座座大山,在山里面有个村子叫作花楸村。花楸村里面盛产名茶,这里的茶叶还曾被康熙御笔封为“天下第一圃”。但是在五年前,不仅喝到花楸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就连村民们下山也是很难的。
邛崃市花楸村党支部书记 刘本金:“作为我们农村的一句话说,肯定是经常发生的,有摔伤的,有些人把胳膊摔断了,崴了,甚至几个月还走不了路的都很正常的这个是,没有法,因为是经济条件制约着我们,所以说没有法。”
当时从花楸村下山的路只是一条巴掌宽的山路,山里面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茶叶。年年春天,都是花楸人充满希望但是又收获伤感的季节。
邛崃市花楸村党支部书记 刘本金:“每天还要人工背,马驮,用麻袋把它装起来,手挤呀挤呀,全部好的鲜叶,就把它做成烂茶叶,到时候要运10公里以外,用车拉到厂里去,所以那么时间好的鲜叶都被沤烂了。”
连绵的大山,守护着富庶的成都平原,也延续着花楸村的贫瘠和困惑。
成都邛崃市农业发展局局长 余平:“典型的一个光棍村,有一批女的嫁出去了,男的呢,它有些很多出去打工,也不回来了,所以以前的花楸村,都说的是有女不嫁花楸村这种说法。”
四川省花秋实业公司总经理助理 何平:“我们真的是守着宝藏,但是我们真的是讨饭吃,很可惜,非常非常的可惜,我当时我心里面就是那种感受,我觉得有种很难受的感觉。”
花楸村难道要守着永远的贫困?
在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红砂村变成了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地方,汤营村和仁寿村把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仁和社区的居民入股养鸭养猪,还有的农民已经成为了工人了,花楸村的出路在哪里?
邛崃市花楸村党支部书记 刘本金:“你要想搞土地整理,集中居住这个是不现实的。那么作为我们,就是因地制宜,特别我们一个是高山社区这一块,我想的话,应该说因地制宜来搞。”
与其苦熬不如苦干。花楸人决定走一条自己的路。
历经一年时间,花楸人从悬崖上开路,一丈一丈,终于修出了一条出山的道路。直到今天,居住分散的花楸人仍然在修着他们的路。
邛崃市花楸村居民:“我们就下定决心,想尽一切办法,天晴下雨我们都要把这个路修起来,之所以我们就娃娃大小,全力以赴,全体动员,包括这个10几岁的娃娃都是叫出来了。”
记者:“这是你儿子?”
邛崃市花楸村居民:“他在读书,现在已经放假了,他就是残疾,残疾我今天都喊他来参加了,只要放假,星期六都喊他来参加。”
这个今年才12岁的男孩,他的右手只有两根指头,但是在工地上他每天都要干十多个小时。
记者:“你拉得动吗?”
男孩:“拉得动。”
记者:“回家每天晚上睡觉身上疼吗?”
男孩:“有时候疼,有时候……”
记者:“哪儿疼?”
男孩:“脚,手呀。”
记者:“都疼是吗?”
男孩:“嗯”
记者:“你让我看看你的手,你觉得这样修路苦不苦呀
男孩:“苦”
记者:“苦,那你还想不想继续做呢?”
男孩:“想”
记者:“为什么?”
男孩:“因为修路是必须我们自己干,将来才有一条新的路。”
居民:“就是要改变我们花楸村的面貌,而且我们自己还有,还有这个力。”
居民:“要想路通吗,愿望就是让自己的子女,以后都幸福吗,过说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