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上榜网
PC版

《探路》第五集:城乡一体

2024-09-20 00:34本站原创浏览:50次

刘本金:“花楸精神也就是自力更生,不等不靠。”

一条路连通了花楸村。

顺着这条路,花楸茶叶终于散发出了山野的清香。花楸人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现在,花楸茶叶每斤鲜叶的最低价都在40元以上,农民每亩茶园的收入也从过去的几十元增长到了2000元左右,

曾经阻隔花楸人的青山和竹海成了城里人眼中的世外桃源。当一批批城市人来到这里寻觅花楸村千年的古茶树,农家乐也在花楸村悄然兴起。

2006年是中国乡村旅游年,地处成都第一圈层的三圣花乡引来了无数游客,百里之外位于第三圈层的花楸村也是游客盈门。

2007年春节前夕,邛崃市为了提升花楸村农家乐的档次,组织烹饪学校的老师在花楸村办起了免费的培训班。

老师:“很热情,相当热情,他们大力的支持我们,相当热情。他们热情,给我们就更好的信心。”

记者:“师傅说你们很热情,怎么给师傅热情一下?”

老师:“他们很热情,因为他们来的不容易,特别是花楸村,他们这些人,好多是步行来的,10多里20里,步行着来的,走过来,很不容易的,这个是我最感动,确实比较感动。”

学员:“我们就20里地。”

记者:“走多长时间过来?”

学员:“走两个小时,步行要两个小时。”

学员:“走的半要两个半小时。”

学员:“要三个小时。”

记者:“你们觉得值吗?。、”

学员:“值”

学员:“学了,学了之后,如果由于机会的话,在我们这儿发展的话,我们也可以开农家乐呀。”

过完春节,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员们也将在村里建起农家乐。对于春天,他们充满了渴望。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对于像花楸村这样不适宜进行三个集中的贫困地区,成都市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环境建设、推进扶贫开发“三大重点工程”,因地制宜破解“三农”难题。

2006年,全市投入扶贫开发基金7000多万元。修建村组道路,解决贫困村的饮水问题,兴建村级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曾经贫瘠的农村开始成为了创业的乐土。

2006年11月20号,一辆轿车开进了成都市金牛区的银杏社区。对于村里的人们来说,从车上下来的这个女孩只是来看看村里的银杏园和刚刚建起来的几个奇异瓜果大棚的。但是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叫做谌红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是受聘来做他们公司总经理的。

成都市天恩生态农业公司 总经理 谌红妍:“在这个地方,发展空间很大,或许很多人觉得,不知道这个是一个什么前景,对我来说,其实我刚来的时候,心里没个底,挑战吗,爱拼才会赢。”

对于来农村创业,接受挑战的不仅是谌红妍,村里的人也在接受着挑战。尽管对于谌红妍有些不服气,但是公司的管理开始变得严格规范起来,从前单一的农业观光园变成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

2007年谌红妍的目标是接待游客30万人,为村里创造效益400万元。

曾经让很多人渴望离开的农村现在成为了创业的平台。当谌红妍在农村找到事业新的支点时,那些去城市闯荡的农村人也有了被城市接纳的感觉,进城打工不再是他们无助的漂泊。

郑顺家,一个来自农村的小伙。2003年,他在成都市西藏宾馆当上了保安。每天面对城市的繁华,他不知道成都是否能接纳他这颗年轻而充满了渴望的心。就在对于未来的憧憬和迷茫之间,他收到了一张小小的卡片。这是一张给他们的社会保障卡。

成都市西藏宾馆员工 郑顺家:“至少现在有个保障,它有一个养老补贴,还有医疗个人帐户,我们住院可以得到一些保障,而且不像以前,是自己农村吗,大家都知道的,生病了四处借钱,到处去借钱,然后去治病这方面的话,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吗,在农村的,可能常见的这个问题。”

一张卡片,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