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第二集:农业嬗变
都江堰,一个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今天已经成为四川盆地里一个中等城市的名字。 都江堰,造就了富裕的成都平原,也成就了千百年来让四川人自豪的农业文明。
成都平原,一马平川,沃野千里。但是这片肥沃的土地却成为了农民另一种无可奈何的现实。
成都邛崃市羊安镇唐营村 朱琼英:“以前我们的地呀,我们才5亩田的样子,就有15块地。15个小个小个的,15个。”
责任田被分成了很多块,在成都是普遍的现象。在这样的土地上,农业机械化根本无从谈起。
成都邛崃市羊安镇唐营村 朱琼英:“收割机,低矮的田你怎么可能用收割机收吗,你喊他来他也不来的。”
成都邛崃市羊安镇唐营村党支部书记 胡桂全:“我们老百姓的土地收益,每亩土地,可能也就是二三百元,除去所有的投入成本可能就是二三百元钱,所以很多人出去打工,在外打工经商,他不愿意经营土地。”
当土地难以承载农民对于致富的渴望,他们选择的是去城市打工。
在这个诞生川菜和孕育富庶的地方,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涌动着一种春天而起冬天而落的潮汐,这种潮汐叫做民工潮。
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全村3500人口,耕地2700亩,人均还不到8分田,全村2000多个劳动力,有1700人到外面打工。每年村里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制止人均8分的土地撂荒。
成都邛崃市羊安镇唐营村党支部书记 胡桂全:“ 必须让你种,你如果不种,我们村有规定,只要你的土地荒芜不种,在过去我们一亩地要罚款100元钱,连续三年不种,集体有权利收回你的经营权,这就是我们村规定,连续三年不种,就收加你的经营权。”
罗玉香:“这个是我们妈,我们原来的老房子在这儿,在这个里头。”
记者:“现在能进去吗?”
罗玉香:“现在不能进去,还是锁门的,我妈可能出去玩去了。”
罗玉香,虽然是唐营村的人,但她早已经搬到了邛崃市区。村里的老房子她也已经给别人居住了,可是她家四亩土地的经营权是怎么也不会舍弃的。每年一到春耕夏种的季节,也是她必须想办法不让土地撂荒的时候。
罗玉香:“不让荒,不让荒就让他们来做,他不愿意就请人,就出钱吗。”
记者:“出钱?”
罗玉香:“出钱请人种吗。”
记者:“当时怎么出钱的?”
罗玉香:“100元钱吗一亩田,一亩田,一亩田要出100斤肥料,100元钱,要请人住。”
土地被农民看作最后一道防线,可是土地又完成不了他们致富的渴望,曾经让中国农民欢欣鼓舞的责任田成了一块鸡肋。
邛崃市委书记 高志坚:“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应该用农村起步,也带来了这个我们整个经济社会的大的变革,是从农村改革开始,但是现在看来,农村的发展,改革,都滞后了。”
就在越来越多的成都农民纷纷到浙江等沿海地方打工的时候,一些浙江人却开始进入四川。
浙江金华业主 项有成:“他们这个地都是肥地吗,都是最好的良田了。”
浙江台州业主 吴星宝:“我们那边劳力工,男工一天起码60元以上,60元以下没有干,成都这边小工比较便宜,一天20多元都可以雇到人。”
肥沃的土地,宜人的气候,便宜的劳动力,这些都吸引浙江人来到成都掘金。 2005年,仅仅到成都种植西瓜的浙江台州人就达到200多人。他们按照每亩900元的价格把农民分散的土地承包了下来。可是一年之后,浙江人的收益让唐营村的人们大吃一惊。
浙江台州业主 吴星宝:“我们2005年那个朋友他60亩地赚了30多万。”
成都邛崃市羊安镇唐营村党支部书记胡桂全:他们2003年到们这来种植西瓜,他们每亩土地的收效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收益是3000多元,就高我们十几倍,
同样的土地,自己种植和浙江人经营,效益相差了十几倍,其中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汤营村也能像浙江人一样从土里挖出金元宝吗?
成都邛崃市羊安镇唐营村党支部书记 胡桂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实行这么多年了,实际上联产承包只能解决我们老百姓的温饱,农民要想增收致富,还是靠目前这种养殖模式,增收难度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