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第二集:农业嬗变
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2005年9月,胡桂全在列席邛崃市委常委会议时,向邛崃市委提出:把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农民用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农业公司规模经营。
中央政策研究室 原副主任 郑科扬:“这是一个农民的一种探索,一种创造,这个并不,这个好就好在它基本制度不变,家庭承包的原来的制度不变,只是使用权的一种流转。”
邛崃市委书记 高志坚:“过去有一个话叫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的农民群众,他觉悟了,他自己要组织起来干了,这是真正的英雄。第二我也感觉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我觉得这个事情有希望了,走现代农业之路有希望了,现代农业的基础是规模经营,没有规模经营,没有办法走现代农业道路。”
为了支持汤营村的合作,邛崃市由国有投资公司入股100万元风险资金,参与公司管理但是不分红,引导汤营村发展现代农业。
汤营村农业公司在村民用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时候,与每位村民签订合约,村民每入股一亩土地每年可以得到800斤稻谷,保证村民的日常生活。已经入股的村民随时可以退股单干。这些措施都化解了村民的各种疑虑。
唐营村居民 朱琼英:“公司承包了之后,我又可以出来打工每天,每年还要分红,土地入股不是要分红吗,分了红还有每亩地又是几百斤,是900斤谷子,900斤谷子又是多少钱呢。”
2005年10月,汤营村农业发展公司有了第一期1060亩土地和506位农民股东。公司成立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将从前农民分散的土地重新整合在一起。
经过土地整理,过去作为分界的田埂被铲除,从前高低不平的田块被填平,破旧的农田设施被修复完善,1060亩分散的土地被集中在了一起。
汤营村的大棚架了起来,湿润的土地上面能够实现人们的憧憬吗?
2006年的冬季,汤营村终于等来了西瓜上市的季节。
胡桂全: “一个棚就可以挣2000,他是不会相信,但通过实践下来,一年的实践下来,让老百姓现在心服口服了。”
高志坚:“他是非常自豪的说,书记呀,这个我没有,我们就是说没有说假话,没有说白话,我们成功了,农民群众得利了,他非常幸福,非常的高兴。”
2007年1月16号,汤营村的股东们得到了第一次分红,农民每股获得红利106元。依靠入股保底分红,年终红利和在公司的务工收入,汤营村居民每亩土地的收入达到了3370元。
那些被称为3899部队的人们,变成了公司的农业产业工人,每个月都能领到工资,不仅使农民种地第一次有了劳动的价值,而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成为了历史。
记者:“你们刚开始说什么,下班了?”
大爷:“下班了,我们中午吃饭,下班了。”
记者:“你们一起上班?”
大爷:“一起。”
记者:“然后一起下班?”
大爷:“嗯。”
记者:“下午几点上班?”
大爷:“两点。”
记者:“他们喊你司令是什么,你叫什么?”
大爷:“5060部队的司令。”
记者:“现在大家觉得这样合起来好吗?”
大爷:“好。”
记者:“真的好啊?”
大爷:“真的好,又可以打工,又可以挣钱,又分钱。”
2007年,汤营村在种植西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反季节蔬菜、蘑菇种植等多品种经营,他们的计划是今年实现盈利60万元。
村里组建农业公司,农民按照自愿将土地经营权入股集中经营,汤营村走出了现代农业的第一步,这种方法被称为“汤营模式”。
2005年的春天,成都平原的油菜花开得正艳。
就在这个春天,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来到了离汤营村不远的仁寿村。就在满眼摇曳的金黄中,李春城发现了一些异样。
邛崃市仁寿村居民 黄双福:“一个长的籽结的很好,花也开的很好,芽也发的很好,一个呢,是独棒,一个是田里没得吃,一个是田里是满的,一个是种应付田的,一个是真心种田的。”